关于维基百科,有一段这样的逸闻。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曾向维基百科的志愿者编辑团队申诉,称他是维基百科的唯一创始人而非联合创始人,但是维基百科的词条并未取信他的单方面证词,而是结合当时第三方媒体的报道,将吉米·威尔士和其早期搭档拉里·桑格的争端列在维基百科的描述里,他们都被视作是这家知识平台的创办者之一,至今,吉米威尔士的头衔,仍是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而非创始人。
换句话说,就“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问题,各个平台都很难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即便是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亦是如此。
图片来自《www.lovehhy.net》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同为知识百科的百度百科,则开出了不一样的果——不久之前,百度百科上线了区块链,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保持百科历史版本准确存留。
区块链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可篡改,平台可以通过时间戳、哈希算法对百度百科上的每次编辑进行确权,从而记录百科词条的历史版本和作者、编辑时间,实时记录词条的全程变化,从而能够保证每次修改都可以追溯。
不可撤销,不可篡改,每次编辑都有记录,这正是数字知识百科所缺乏的,以往的讨论和修改夹扎着威权主义和自由讨论,但难以沉淀过程。有意思的是,同为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的拉里·桑格离开维基百科后,加入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百科平台,Everipedia,后者正是利用区块链,对知识百科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其完全去中心化,这和百度百科的创新几乎如出一辙。
而在不久之前,百度百科又启动了一项新的功能:本人编辑服务。
简而言之,就是针对人物词条的准确性,方便本人便捷修改自己的词条错误而推出的免费服务。
大概的流程是怎样的呢?首先,你要有百度百科的词条(换句话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修改,要有自己的词条才行),其次,你的词条名字得和身份证一模一样(艺名、笔名、曾用名不算),最后你要有工作证明、技能证书等能够区分你和其他同名人身份的证件。
完成这些步骤后,你还需要签署保证函,再开始编辑自己的词条,并且每一次编辑,都需要有相应的资质和证明。换句话说,并不是你想怎么编辑就可以编辑,而是需要根据现有的第三方权威报道或者证据。
百度百科的一小步,知识百科的一大步。
本人编辑服务虽然只是针对个人词条用户,但依然意义巨大。因为对于很多有百科词条的用户来说,百科词条相当于是他网上的动态名片,而且这个名片一直跟随他的事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一些明星,球星的动态,更是如此。
比如XX明星拍了XX电影,去了XX度蜜月。明星的行踪,如果不是宣传需要,本身就具有一定隐秘性,媒体大众和明星,本身就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位置上。换句话说,媒体需要通过类似狗仔的方式获取明星的信息,而且这种获取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偏差,极易产生误读。民众和社交平台消费这种内容时,又会客观上夸大和带有情绪偏见,这就好比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说的内容和最后一个人听到的内容,往往有天壤之别,套用一句名言,将来报道要是出了偏差,你们是要负责任的。
某种角度来看,在百科上“证明我是我”的确是一个难解的问题,词条所指向的人,却不拥有词条的编辑权限,这来源于维基时代所形成的契约精神和开放原则,但却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对于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青少年来说,已经很难理解早期互联网乌托邦社会的准确含义,和它背后所代表的开放平等免费原则。创建于2001年,至今仍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网站之一的维基百科,其核心工作人员只有数十人,却靠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志愿者,贡献了 560 万英文词条、 100 万中文词条,以 299 种语言的在线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的流量并不逊色谷歌和脸书,却拒绝了任何广告和商业化变现,维基基金会的收入来源,完全靠网民的捐献和赞助度日,在这个如今流量寸土寸金的互联网世界里,维基活的简直像一个异类。
而维基所依赖的,是一套运作严密的议事规则,这有点像辩论里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辩论双方都要遵循游戏规则,如果没有这一套规则,那就变成了人身攻击,谩骂,无主题式的自由演讲。简单来说,维基将词条分为可修改,可部分修改,不可修改等几个部分,包括对注册用户的权限判断,包括新作者,自身志愿者的权限划分也有一套明确的规则体系。
而维基式规则的建立和普及,则需要适用更为复杂的中国环境,尤其是对于已经商业化的百度百科平台来说,如何平衡商业诉求,公平公正原则,以及互联网开放精神,也是亟需考虑的问题。套用《维基经济学》作者的原话,失败者创建的是网页,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生机勃勃的社区。失败者创建的是有墙的花园,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一个公共的场所。
提示:没有达到词条的编辑权限。可以到“百度百科吧”中发贴求助,或者先做任务升级账号后再进行编辑
回到之前的话题,我觉得百度的本人编辑服务开通,我的观点如下。
1.推动了UGC的发展,让百科词条拥有者有领地意识和维护意识。和其他产品不同,流量巨大的平台依靠少数志愿者和审核编辑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互联网世界了。从维基的衰落也能看出这一点,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新的用户参与进来。而审核的机制,又不可能将门槛一下子降到很低,导致大量没有经验的编辑者参与编辑,因此,将部分权限开放出来,设定权限和规则,让个人词条者,能够自主,免费的编辑,更新,同时在编辑的过程中,了解到百科的规则和模式,也更有利整个百科生态的健康运转。
2.提高了信息的迭代速度。衡量一个社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过去是军事实力,人口,农作物产量,但现在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维基的诞生,开创和奠定了早期互联网开放精神,但陈旧的模式,也就是依靠志愿者和审核员双重验证的模式,也显示出弊端。
我举个例子,维基修改词条的逻辑在词条的修改页面页面提交,然后编辑者,志愿者,审核在这个修改页面反复讨论,商定,修改,最终确定后,再更新。这个模式很严谨,但速度太慢。其实可以应用更好的技术去加速信息的流动,比如区块链技术,比如开放个人编辑功能,来加快词条的更新速度。
·以及·
某种角度来看,知识百科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他虽然是中立客观的,但反应了这个时代当下某种变化,趋势以及观点,正如马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卡帕说过一句话,历史的每一刻,都是值得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