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外卖大捷,美团颓势恐难避免专栏号
前不久,美团收购摩拜被刷爆朋友圈,一时间,收购了摩拜的美团又成为关注的重点。
回顾美团这几年的关键词,可谓是一路买买买。先有大众点评,后又收购摩拜,最近的美团更是在不同城市推出了打车业务,意图叫板滴滴,一时间风头无二,似乎一片大好。
反观滴滴在出行领域稳扎稳打。除了先美团一步,接入ofo小黄车,后自行发行青柠单车,再接着宣布进驻外卖领域,开拓A到B点的新速度。
二者的擦枪走火不禁让人思考,这两大巨头分别踏足对方领域,是否又要掀开一场烧钱大战?虽然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但实际上,美团与滴滴的胜败早已能让人窥见。
l 所有的博弈最终都是资本的博弈
当用户已习惯了互联网企业用红利赚流量的套路之后,所有的博弈到最后都将最终变成资本的博弈。想要能够在上市初期抢占市场,烧钱才是硬道理。
从目前的账目资金来看,美团的资金储备为70亿美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2017年5月公布的30亿美金到2017年10月宣布融资40亿美金的总和,根据《金沙手机网投app 》杂志去年11月的报道,美团在外卖战场上每个月要烧3亿人民币,11个月就是33亿,折合5亿美金,在南京烧了一年,按照上海的一半力度算两亿美金,那么美团的账上实际上应该只有63亿美元。
今年1月和2月,美团分别投资了印度尼西亚的Go-Jek (5000万美金)和印度最大的外卖平台Swiggy,(即使只出资50%,美团也投了5000万美金),账面还剩62亿。
随后,美团宣布以27亿美金的价格收购摩拜,其中35%是美团股份,65%是现金,这也就意味着现金部分高达17.55亿,因此收购完摩拜之后美团账面上还有44亿美金。但美团在接收摩拜时,同步接收的还有摩拜10亿美金的债务,这些供应商欠款以及被挪用的用户押金同样需要美团来负责。刨去以上种种,美团账面上能够用的只有34亿美金。看似不少,但要知道,仅仅在2017年,滴滴的最后一笔融资单笔金额就超过40亿美金。
同时,滴滴的账面支出几乎全部来自于自己的出行部分。但美团的支出则显得更加庞杂:酒店,餐饮,外卖,单车,几乎全部都是只赚不赔的买卖。尤其在南京为代表的市场,美团打车最低只需一分钱,如此强劲的补贴力度,让人不禁好奇,美团还能烧多久?
毕竟,当年已实现部分盈利的Uber,在中国市场也只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而前段时间估值高到吓人的共享单车们,也没有能够扛得住无止境的烧钱模式。如果要比资本,估值576亿美金的滴滴,绝对比估值刚过300亿的美团有发言权的多。
l 技术决定客户第一印象
如果说烧钱模式决定了能否吸引客户,那么技术与服务则决定了平台的用户粘性。仅从技术角度而言,滴滴打车的业务范围与时效范围都更长,且产品线更加复杂。除了最初的快车与拼车,后期推出的顺风车,站点拼车,甚至接驳了公交与共享单车等等。每一次的变革都是对其技术的一次挑战。当适应了长期的高强度运算之后,滴滴涉足外卖行业时,无论是机动性还是时效性都是其他平台难以匹敌的。
反观美团,由于外卖业务本身的时效性限制,平台的计算所需时间短(每日早晚高峰期),路程近(外送5km范围之内),运算与调度能力均有待提高,因此当美团涉足网约车,平台调度能够不够的问题就被暴露出来。技术水平的限制恐怕也是美团目前仅在部分城市接入网约车业务的重要掣肘之一。即使有着高额补贴,与用户还处在蜜月期,但美团导航能力不足,接单混乱等投诉已层出不穷。
l 做强做硬,才能做大做全
硬件条件捉襟见肘,美团的内部同样不容乐观。业务分散,跨界众多的公司形态成为一把隐形的双刃剑,毕竟隔行如隔山,如何创造合理的盈利模式,如何顺利度过磨合期等等,都需要公司内部上下的不断探讨。单纯的买买买或许能够帮助美团迅速扩大江山,但这些业务是会帮助美团的江山永固,还是有可能各怀鬼胎,想要与美团分庭抗礼,则还有待商榷。
滴滴的优势则在于其业务始终围绕出行而展开,始终没有跳出交通的大圈子,在管理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公司形态必然更加稳定,各项工作的推进也必将更加顺利。甩开ofo,青柠单车的迅速上市,就是最直接的例证,也难怪上市仅一天,就能创下无锡外卖份额第一的佳绩。
做全品类,大概是所有公司的目标。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足够的资源与资质来完成短期拓张。一旦自己的实力撑不起野心,盲目拓展造成的恶果也必将让人难以承担。毕竟,资本市场虽然永远热闹,但那些看似风光无二的大鳄们,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的例子,我们看的难道还少吗?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