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落下京东强锁商家那些事,这种玩法不适合新零售时代专栏
过去,在传统零售行业,我们常常提到一个词:店大欺客。如今,这一潜规则在某些电商平台上也开始频频上演。《证券时报》报道,7月12日,上市公司承德露露与京东开撕,称京东举办优惠活动,在未征得公司同意的情况下大幅降价,强制供应商低价供货,使得公司线上产品售价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造成市场与渠道混乱,影响了公司股东利益,因此,承德露露决定暂时停止给京东供货。
印象中,几年前的京东,用户规模、订单量和交易额还比较小,很少与品牌供应商出现矛盾,关系也相对比较融洽。但近年来,随着京东体量的不断增大,与品牌商家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在百度中随便搜一下相关的关键词,“京东锁死商家后台,强制商家优惠打折”的报道不在少数,在微博平台上,也时常看到一些供应商的抱怨和指责。实际上,店大欺客是零售连锁行业里的“顽疾”,当年,国美等与品牌供应商也频频发生摩擦,如今,京东的店面大了,似乎也未能逃脱这一“怪圈”。
京东与商家“对峙”的那些事儿
其实,如果长期关注京东相关新闻的话会发现,承德露露产品遭京东单方面降价出售的事件,仅仅是京东强制商家打折行为所露出来的冰山一角。就此,行业里的普遍观点猜测,随着京东交易体量的增大,商家开始主动找上门来,京东对待商家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于是,我们就经常能看到京东与商家“对峙”的一幕。而根据媒体报道的数量和时间分布来看,这一行为变得越来越高频。
下面,我们就以倒叙的方式“回放”一下,近一年多时间以来,京东与商家“交恶”的那些事儿。
据媒体报道,今年618期间,京东6月1日到18日的交易额放大到1199亿元,但与GMV数据飙升如影随形的是,媒体曝光京东锁死多家供应商的后台,导致商家无法通过后台调配库存、修改页面。6月19日,七格格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即日起,七格格退出京东平台。七格格同时表示,商家应该有参加活动和不参加活动的自由,也应该有维护自己定价体系的权力。
和讯网报道,6月18日,认证为“裂帛公司创始人汤大风”的微博,因不堪京东欺压,被迫关闭裂帛京东旗舰店,并发表声明称,618年中大促期间,裂帛未申请参加京东女装会场活动,但却被强行篡改商品价格,参与打折促销,导致巨额损失。
更早前的6月14日,东方财富网报道,神舟电脑向工商总局举报京东“恶意扰乱市场价格”,原由是京东要求神舟电脑提高天猫平台的价格,在遭到拒绝后,京东强行下调了神舟电脑在京东上产品的价格,并表示降价的钱让神舟电脑承担。
以上是618后期事件发酵后出现的现象,其实今年618刚开始不久后的6月6日,就已经呈现出了全面爆发的态势。根据中国网报道,6月6日上午,哥弟、伊芙丽、lily商务时装、初语等众多服饰品牌集体发微博,声讨京东强行把品牌拉入会场、强制锁死商家后台等行径。据悉,商家先是被强制拉上促销会场,如果商家要求撤出会场,就会被强制锁定后台,导致商家无法对自己的店铺进行操作。
实际上,京东锁定商家后台并不是“新发明”。搜狐网报道,去年双11期间,京东强行将雀巢的后台锁定,调整商品价格,导致商家与自己的店铺失联。原因是京东价格比天猫上的贵,所以很不高兴。日本母婴品牌千趣会遭遇了同样的一幕,被京东锁定后台后,商家没法管理上下架商品,增减库存,更修改不了商品价格和店铺装修,所有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去年10月18日,京东擅自开展促销活动,大王纸尿裤被强行降价,于是大王决定停止商品供应,结果被京东清退出场。
综合各家媒体的报道来看,从去年开始,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京东“促使”商家促销的行为越来越频繁,几乎采取了同样的套路,强制打折,商家拒绝的话,轻则锁定后台,重则清退出会场。真如这些报道所描述的话,京东确实比以往要“霸道”太多了。
以消费者的名义行事,实则是为了私利
按照媒体的说辞,一向注重商家利益的京东,应该深深懂得商家和品牌的重要性,但为什么会频频举起“欺凌”的大棒呢?我们可以去推测一下背后的原因。
首先,京东这么搞,从名义上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因为要保证京东平台上的价格是最低的,如果商家不降价,京东就会强制篡改价格,这样,消费者可以得到实惠。有专家表示,表面看起来对消费者是好事,实则,京东才是背后的最大受益者。这里面存在诸多的误区,比如商家被锁死后台,消费者因为低价而疯狂下单,但这种存在争议的订单,商家并非无理由接受,一旦商家不接纳,消费者就会成为受害者,带来售后服务上的麻烦。
这么看,除了京东做大了交易的盘子,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都容易被侵害。
其次,锁定后台,强迫商家降价,京东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做大交易量。有专家分析,近年来,京东一直与阿里“较劲”,比拼交易量和增长率。资本市场上,京东股价也有赖于强劲增长的数字来“托盘”,为此,京东锁定商家、强制促销,短期能刺激销量,带来交易额上的大幅增长,也就能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了。此外还有一点必须说下,京东多年来持续亏损,投资者很容易产生质疑,做大体量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相当于围魏救赵。
今年618期间,京东大张旗鼓地宣传1199亿元的GMV数字,同样暴露出了这一点。只不过,这一点被眼光毒辣的媒体找到了“破绽”。据创业邦报道,1199亿元的交易额数据存在较多疑问,真实的交易量可能只有五百多亿元。
最后一点也很有道理,与BAT动辄6亿-9亿的月活用户量比,京东市值虽然一度无限接近百度,但今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用户规模仅仅为年活跃用户2.365亿,与BAT远远不是一个量级。虽说购物频次本就比微信社交、百度搜索、支付宝的应用要低很多,这一点可以理解,但这却极大地限制了京东衍生业务如金融、旅游消费的空间。
那么,京东如何来获取新用户和拉高消费频次呢?通过强制商家降价,恰恰能撬动庞大的用户增量,既能增加交易额,又能博得眼球,获取新用户,自然是能占到便宜。如此揣测一下京东的心理和意图,这么干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如果媒体报道真实的话,京东这一做法的确颇为短视,得罪了商家,会引发长期不良效应。比如除了电商交易外,京东正在深度挖掘品牌商的营销预算,帮助商家对接消费者,还将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业务全面开放出去,为的是能从多元化的服务中赚钱。但如果违背商家的意志,与供应商站到对立面上,试问还会有哪家敢使用京东的仓储物流、营销、供应链等服务。所以说,这么做,短期看赢了,长期看则是双输的结局。
“新零售”时代商家该如何选择电商平台?
其实,当下正进入一个“新零售”的时代。一方面,线上、线下的边界正变得模糊,消费升级还带来了全新的购买决策理念;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将逐渐升级为开放式的新零售基础设施,为供应商提供技术、产品、品牌、用户运营等多维度的赋能。无论是哪方面的环境变化,都给商家带来了变数。
对商家来说,“新零售”的转型升级是一场攻坚战,需要从产品、用户运营、营销推广、业务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构,其中既存在着机会,也有诸多的挑战,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应该选择开放度更高、自主经营权更大的平台。那么, 面对B2C和平台两种模式,究竟如何抉择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先来看B2C体系,商家可腾挪的空间并不大。由于整个采销系统属于B2C平台方,商家仅仅是被动的供应方,购买行为、偏好等数据掌握在平台方,商家无法建立自身品牌的用户画像体系,也就很难根据用户需求变化来优化和调整产品。而且,未来新零售的一个核心就是用户运营,B2C平台不会给商家预留空间,这将大大限制商家的成长空间。说的更直白一些,商家如果选择B2C平台,最终会在整个零售商业链条中被逐步“边缘化”,弱化为单一的产品供应商或ODM厂商的角色,话语权越来越小。
再看平台模式,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效果。对于平台方来说,商家的采销、用户运营、营销推广等的主动权都完全给到商家,平台对外输出用户、流量、物流配送、营销工具、大数据接口等能力,在新零售的各个环节上,商家拥有几乎每个链条上的主动权,平台方并没有触碰本属于商家的利益,更多地为商家转型新零售赋能。在平台模式的舞台上,每个商家都是主角,都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如此看的话,B2C模式对商家是“挤出效应”,而平台模式则更像是“孵化器”,前者是一方利益受损,后者则是多方共赢。而恰恰,从传统零售向新零售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于商家来说,“自主经营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究竟选择哪种平台,也就一目了然了。
可以说,新零售是一种新的商业文明,是一次对原有零售业态合作秩序的重塑运动。这个时候,商家应该寻找到“借船出海”的机会,打造自主经营权更大的业态。反过来讲,一些零售平台出现的店大欺客、以垄断地位来要挟商家的行为,这种玩法会越来越行不通。因为商家才是新零售的“主人”,平台方只有退后一步,才能打造百花齐放的局面。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