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2017 年 9 月,苹果发布了 Apple Watch Series 3,为 Apple Watch 加入了蜂窝功能,随即引领了智能手表蜂窝化的潮流。只可惜当时 eSIM 技术未能如期在国内落地,蜂窝版用户迟迟无法用上这个支撑近千元差价的核心卖点,即使是苹果最终也只得在手表上市半年后开放蜂窝版手表的「无条件退款」。在随后的 Apple Watch Series 4 发布中,苹果在产品上市前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才正式开启了 Apple Watch 蜂窝版在国内的序幕。
但前段时间一则关于 eSIM 的新闻却再次吸引了不少用户的目光:7 月 5 日,北京移动正式上线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支持带有蜂窝网络版本的 Apple Watch 等设备开通 eSIM 一号双终端业务。
对此,不少归属地在北京的移动用户表示「终于等到这一天」,但不少居住在广东的朋友却对此感到诧异——原来北京移动到现在才支持 eSIM 吗?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即便是用于特定可穿戴设备的 eSIM 一号双终端,有关运营商都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准备。那么适用于手机的 eSIM,我们还要等多少年呢?
先说说为什么我们需要 eSIM,或者换个说法,eSIM 能为我们能带来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 2018 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苹果就作出了回答:作为全球手机行业第一个全面支持 eSIM 的品牌,苹果多个方面向大众消费者解释了 eSIM 的核心理念。eSIM 又名嵌入式 SIM 卡,本质上是一张直接嵌入主板的 SIM 卡,本身就是主板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 SIM 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小型存储芯片,插卡后手机之所以能联网是因为手机读取了 SIM 卡内的配置文件。那既然实体 SIM 卡只是配置文件的一个物理载体,最终还需要用手机读取,为什么我们不直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数字化的方式)发送对应的配置文件到手机内呢?这样不就免去了仅仅是用来当作「一次性 U 盘」的 SIM 卡了吗?
没错,eSIM 诞生的目的就是用来取代低效的传统 SIM 卡与 SIM 卡相关结构。虽然手机 SIM 卡在经历多次迭代后,已从曾经的标准卡片尺寸缩减到现在的 12.3×8.8mm,但作为一个信息载体而言,nanoSIM 卡与其内部芯片的尺寸依旧不成正比。
而且实体 SIM 卡意味着手机需要为 SIM 卡准备插拔卡相应的结构,比如手机内部的卡笼与读卡的电路等。别看 SIM 卡体积不大,算上卡笼、屏蔽罩与退卡机构,SIM 卡依旧在寸土寸金的手机空间内占据了不少的分量。而且实体 SIM 在长时间使用或多次插拔后往往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从使用寿命上看,实体 SIM 卡也远远不如 eSIM 耐用。
但 eSIM 除了可以让 SIM 卡使用更加方便,eSIM 的出现其实也提高了手机的安全性。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有人因手机被盗后 SIM 卡被盗用,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对于这种问题,eSIM 可以从根源进行防堵,没有实体卡片额度 eSIM 无法被取出或放入其他手机中。eSIM 数字授权的机制也可以通过运营商后台直接撤回授权,让 eSIM 无法被犯罪分子盗用。
eSIM 的出现同时也让多卡片管理变得更为方便,只要登录对应运营商的网站,我们就能直接开通或停用对应的 SIM 卡与服务,无需关机换卡就能直接使用当地网络,这在出差或旅游时会更加方便。
既然 eSIM 好处这么多,全球范围内也有多家运营商推出了 eSIM 服务,为什么身处移动通讯建设先进国家的我们到现在都还不能用上 eSIM 呢?对于国内不开放手机 eSIM 的话题,网上的讨论普遍认为 eSIM 让换卡更容易,像曾经的 CallKit 一样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所以遭到运营商抵制。
但如果从更深层次看这个问题,不难发现 eSIM 与所谓的「运营商利益」,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首先,将用户与运营商绑定的从来都不是那一张可有可无的 SIM,而是你独一无二、绑定了众多业务、难以取代的手机号码。在几乎所有账户都需要绑定手机号码的 2021 年,没有人会因为「eSIM 办卡方便」而改用全新的手机号码。
尤其是国内三大运营商在多年前就已经正式开通了携号转网服务,但时至今日办理过携号转网业务的用户依旧还是少数。开放 eSIM 会影响运营商的利益这种话更是无从谈起,要知道现在不少用户都有使用「流量卡」等副卡的习惯,如果真的存在「损害运营商利益」的情况,那也与 SIM 卡载体是实体卡还是 eSIM 没有任何关系。
在我看来,国内手机 eSIM 之所以无法落地,其根本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运营商自身的原因与移动网络相关规定。
我们不妨先看看使用 eSIM 能带来什么好处。首先,推广 eSIM 意味着运营商可以节省实体 SIM 卡的制卡费用,尤其是面向境外用户入境使用的短期旅行 SIM 卡。但另一方面,大面积推广 eSIM 体味着运营商需要加大对一线店员的培训,从长远来看,额外的培训将对运营商带来更高的培训成本。这种不能对运营商带来直接利益,却要显著增加运营成本的做法,很难得到运营商的支持。
然后就是在相关政策下,运营商暂时还不能放开手脚允许用户使用 eSIM。首先是通讯安全的问题,就目前大多数海外 eSIM 服务的开通流程而言,无论是开通新号码还是激活旧号码,整个写入过程都以用户名、密码为主要验证手段,并未对申请者的身份作出核验。即使 eSIM 在国内落地后加入实名验证与活体验证,运营商也难以保证开通相关业务的手机有无被恶意篡改。
在无法保证开卡业务链绝对安全可控的情况下,eSIM 业务将成为我国通讯实名制的巨大缺口。在断卡行动与打击电信诈骗的联合管控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手机品牌都不想成为 eSIM「第一人」,这也是现阶段运营商只开放可穿戴设备一卡双终端 eSIM 的原因。
从技术上来说,eSIM 并不复杂,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设备采用的是 eSIM 联网方案,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其中的智能车锁就用的嵌入式 eSIM 方案。既然技术上不存在原则性问题。考虑到现在各运营商都已经打通了线上购买手机卡与线上激活手机卡的流程,那证明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运营商也完全有能力在把控安全的情况下开放手机 eSIM 业务。即使运营商对手机开卡业务还有所顾虑,那就有限度开放 eSIM 业务,允许用户将已经持有的号码转化为 eSIM 也完全可行。
从手机 eSIM 的发展历程来看,推广 eSIM 最大的难点应该是国内运营商没有切换至 eSIM 的必要性,用户也没有 eSIM 手机的刚需。如果有关品牌想推广 eSIM 发展,最好还是从自己的硬件入手,通过加大对 eSIM 的宣传,让用户明白改用 eSIM 能为用户带来怎样的便利,从需求侧推动 eSIM 的发展。考虑到国内有不少手机品牌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虚拟运营商业务,推广 eSIM 可以降低虚拟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做到一举多得。
毕竟等手机 eSIM 在国内正式上线后,我们就再也不用纠结「第二卡槽放手机卡还是 SD 卡」这种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