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维旺迪(Vivendi)已经卖掉了其最后持有的育碧(Ubisoft Entertainment)5.9%的股份,总价值4.29亿欧元,维旺迪在这场交易中则获得了2.2亿欧元的资本收益。
路透社还在相关报道中指出,算上此次交易,维旺迪总共卖出了价值20亿欧元的育碧股份,一共获得了12亿欧元的资本收益。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份这项交易已经确定,维旺迪当时承诺将在2019年3月5日出售所持的所有育碧股权。
当时维旺迪手上还持有6.7%的股权,此前其曾一度持有育碧27.3%的股权,但在2018年3月份育碧购回维旺迪持有的全部育碧股票,并引入了两家长期投资者:加拿大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持股3.4%)以及腾讯(持股5%)。
但其中这6.7%的股权需要与两家金融机构的参与进行交易。这当中大约将有0.9%的股权将在2018年10月1日进行了转让,余下的则是在今年3月5日正式出售。
而随着维旺迪正式的退出,这起当时轰动全球的收购案也总算是画上了句号。
EA发难,历时6年结束持股
实际上,这不是育碧第一次被人盯上,早在2004年左右,EA就开始发起了对育碧的攻击。
当时,EA悄无声息的动用了大约1亿美元现金在市场上收购了育碧约19.9%的股份。而一旦其持股超过30%,那么EA就可以正式发起对育碧的收购申请。
这件事情诡异的地方在于在收购时育碧的高管对此毫不知情,直到当年的12月20日EA自己主动将该新闻对外披露。
彼时EA已经获得了18.4%的公司投票权,仅次于拥有22.8%公司投票权的育碧创始人吉勒莫特家族。
一场口水战就此爆发,当时有分析师之初,“EA看中的是育碧的工作室中的开发天才,另外还有育碧旗下的Gameloft无线游戏的开发前景”,并预测EA会在某个时刻进一步收购整个育碧。
对于EA的这个举动,吉勒莫特家族感到愤怒无比,并开始动用一切手段阻止EA,舆论上煽动用户抨击EA,另外还向法国政府提出诉求要求政府出面阻止这样的恶意收购,表示“EA为了熄灭法国游戏制作者的热情,为了抢占市场,恶意地并购育碧”。
而EA当时的发言人杰夫·布朗表示,“将来会有人在某一个时刻买这些股份,如果这个人是我们的话,会是对育碧未来的保护。我们并没有打算额外购入育碧股份的计划,现在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帮助育碧管理好公司运作的优秀股东。”(Excuseme?)
但后来不知道为何EA没有再进一步,6年之后的2010年亦如当初的收购一样,EA又悄无声息的将这些股份全部售出。当时EA手上还持有15%的剩余股份,出售的价格达到了1.22亿美元。
育碧对比确认并发表声明称:“在2010年7月16日,EA将其所有育碧股票抛售。育碧与作为股东期间的EA关系保持良好,而且EA也一直在支持我们的市场策略,我们认为此次交易符合育碧的最大利益。”
错过动视暴雪,维旺迪盯上育碧
逃过一劫的育碧在2015年又开始经历了“被收购”的风波,这一次是维旺迪。
2013年动视暴雪与其背后的ASAS II LP投资集团花费了近82亿美元回购了大部分股权,维旺迪的占股由61%下降12%,退出动视暴雪董事会。
彼时,动视暴雪正经历产品荒,《魔兽世界》等产品走弱态势明显,新发布的如《暗黑破坏神3》这样的产品也没有达到预期,而维旺迪当时的资金也极度紧张,这是动视暴雪得以成功赎身的关键背景。
但从从维旺迪赎身的动视暴雪此后股价一路飞升,《炉石传说》《守望先锋》《使命召唤4》大卖。
缓过神来的维旺迪也在2016年又开始了对游戏公司的收购,同为法国的育碧成为了他们这一次的目标。
2015年10月一个月内,维旺迪两次购入育碧的股票,只顾份额达到10.4%。到了2016年2月维旺迪有用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育碧旗下子公司研发了《狂野飙车》系列的Gameloft超过30%股份,从而正式发起对Gameloft收购申请。
到了5月,维旺迪发布公告,收购Gameloft完成,Gameloft成为维旺迪的子公司。
面对维旺迪这样的行径育碧CEO吉勒莫特家族成员之一的 Yves Guillemot多次公开表示,维旺迪根本不懂游戏,如果维旺迪收购育碧,将破坏公司创作游戏的根基。
但维旺迪发言人则表示,“希望同育碧建立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但也可能继续收购育碧的股份。此时维旺迪已经持有超过20%的育碧股份,距离30%的大关越来越近。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育碧将被维旺迪收购之际,在维旺迪持股已经达到27.9%的时候,维旺迪在2018年3月突然宣布放弃其拥有的27.9%育碧股份,将其出售。
育碧又一次保住了自己。
面对EA和维旺迪,育碧怎如此抢手?
有意思的是,这两次育碧险遭收购,收购方的EA和维旺迪在玩家圈当中名声都不太好。
首先是EA其有工作室粉碎机的名声。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上有以《创世纪》系列闻名的Origin Systems,有《上帝也疯狂》、《地下城守护者》的研发商Bullfrog Productions,有以开发赛车游戏为主负责《极品飞车》系列的BLACK BOX,有研发了《荣誉勋章》的Danger Close,当然也少不了中国玩家最熟悉的研发了《模拟人生》与《模拟城市》的工作室Maxis以及《命令与征服》的研发商Westwood。
这份名单还有很长很长,比如《植物大战僵尸》的研发商Popcap某种意义上也被EA给解散了,回顾这些被关闭的工作室,我们发现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
在一款产品成功之后,EA的策略是不停的出续作,一直出到玩家厌恶,在某个版本销量大跌之后,EA随即就会手起刀落,将工作室解散,再继续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是榨干一家公司,一个IP的玩法,利益最大化的玩法,与其让收购的工作室耗费巨大的精力、资金去研发新的游戏,不如在一款成功的产品上不停的出续作,让玩家买单来的容易。
试想一项如果育碧被EA真的收购成功,失去话语权的育碧或许也要走上这样的道路,对产品的自主话语权算是完全丧失了。
与EA的工作室粉碎机的名声相比,维旺迪的名声也好不到那里去,当年大名鼎鼎发行了《半条命》的雪乐山在被维旺迪收购后,不停的拆散重组,最终走上了被解散的道路。
暴雪也曾被维旺迪要求与动视合并,并且在被维旺迪收购后,做出了《暗黑破坏神》的北方暴雪的几位创始人集体出走,按照事后的说法是在和维旺迪的沟通当中北方暴雪要求更多的权利,但是维旺迪没答应。
与EA一样,维旺迪也基本只注重利益,对于游戏的品质、创新可不是他们这样的投资集团关心的,他们只关心财务数字。
为什么EA、维旺迪这样的公司会看上育碧,我们只能分析为,尽管育碧也在不停的推陈出新,做创新性的尝试,但育碧在一些IP系列产品上一直保持着十分出色的成绩如《刺客信条》系列、《彩虹六号》系列等等,这些系列性产品都能够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而这就是成绩是财报的保障,这些知名的IP背后就是一个个巨大的金矿。只是育碧自己保持着相当大的克制,因为育碧知道这是自己的根本,不会贸然的做一些动作,但对于EA也好,维旺迪也好,这就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矿而已,尽快挖完,尽快走人,寻找下一个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