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ofo举步维艰,核心资产又抵押给了阿里,很难独立发展。
在经历跑马圈地,稳扎一线市场,成长为独角兽后,ofo陷入了多事之秋,内有资金压力,外有收购传闻,ofo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10月22日,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已悄然更换了法人代表,这是否意味着创始人戴威力量的弱化和ofo独立之路的破产?根据ofo发布的公告,“为简化办公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法人代表由戴威变更为陈正江。至于ofo的实际控制人问题,ofo方面向《商学院》记者表示:“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仅是ofo内部正常的人事变动,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戴威,不存在‘让位’一说”。ofo方面同时强调,人事变更“不会影响公司的任何经营和运营”。
此次接棒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一职的陈正江2014年底加入公司,是ofo前五号员工,四年来一直担任重要职务,目前是ofo中国区业务主要负责人之一。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出滴滴正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之后陆陆续续有消息放出,均以ofo辟谣收场。有观点认为,戴威本人十分看中控制权,坚持独立不妥协,而与阿里、滴滴的矛盾即在于此。
在资本加持下,共享单车攻城略地,瓜分势力范围,初步形成了ofo、摩拜、哈啰三足鼎力的竞争格局。目前,ofo已成为这一格局中的最大变量。资金枯竭、法人变更、商业模式不成熟,诸多问题,会否让ofo这个共享单车领域的独角兽就此“黄了”?
独立之路被腰斩
目前,现金枯竭、海外撤资、官司缠身等问题在ofo交织并发。非常时期的法人变更,会为ofo带来什么?京师律师事务所许浩律师向《商学院》杂志记者表示:“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引起法人变更的原因有很多,如退休、涉嫌犯罪、股东层面的变化,又或是法人的经营理念不被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认可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不一定会影响公司运营,具体要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的影响力。”
目前,ofo身处命运抉择的关键时刻。9月,多家媒体报道称,ofo在近期收到了来自阿里的6000万元的借款。知情人士称:“这笔钱和融资无关,这6000万的借款是给ofo发工资用的”。消息很快被ofo方面否认。针对媒体报道《ofo投资方:滴滴不表态致阿里借款未到账,仅部分员工拿到工资》,ofo在官微发表声明称,“公司员工的工资已正常发放,不存在只发部分员工工资的情况”。辟谣的同时,戴威在公司内部承认ofo迎来了“至暗时刻”,并且一度表态:不想战斗到底的员工,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今年3月,戴威通过资产抵押方式,先后两次将其资产共享单车作为质押物,换取阿里巴巴共计17.7亿元的借款,但这笔融资始终未能全部到账。拿到了借款的ofo需要填补的窟窿有许多。有媒体报道,截至5月中旬,ofo对供应商欠款12亿元左右,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账面可动用现金不足5亿元,而该公司每个月仅员工工资和运维支出就高达四五亿元。《商学院》记者就上述数据的真实性向ofo求证,截至发稿前,对方未回复。
《商学院》杂志曾经做过报道,7月,一家生产智能锁的供应商暂停了ofo拥有的300万辆自行车的服务,这导致300万辆单车“失联”。8月,上游单车制造商上海凤凰一纸诉状将ofo告到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货款6815.11万元。上海凤凰在5月就公开表示,“根据2017年5月与ofo方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的12个月内,凤凰自行车将为ofo打造不少于500万辆共享单车的采购计划。但一年过去,实际采购量却大幅缩减。”
此外,由于现金流紧张,7月,曾高举高打进军海外市场的ofo开始悄悄撤回,先后从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西班牙、以色列和美国部分城市退出。最新消息称,ofo在韩国上线的区块链项目“骑车得币”合作方疑似拖欠韩方宣传费。
互联网分析师李成东向《商学院》杂志记者表示:“ofo出现目前困境与创始人戴威的行事风格不无关联。戴威采取比较激进的战略,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投放共享单车并且进军国际市场,而在盲目扩张的同时又忽视了产品质量。此外,戴威也未能处理好与重大业务合作伙伴滴滴的关系,使ofo陷入极大被动。
在李成东看来,“现在的ofo举步维艰,核心资产又抵押给了阿里,很难独立发展。”一位行业专家向《商学院》记者透露,从ofo目前的情况来看,拖的时间越久,价格会越低。“目前,被滴滴收购或是最好的归宿,而阿里的态度是问题的关键。”
造血能力不足
共享单车的本质是“租赁”,采用重资产运营模式。自行车的投放和维护都需花费巨额资金,而依靠押金池的盈利模式一直备受争议。“ofo目前主要依靠前向收费,其他收入来源,如广告费和出售数据所带来的营收,只占小部分,自我造血能力欠佳。”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摩拜已宣布在全国百城开启新老用户全面免押,且无任何条件限制,无需信用分。而在此之前,亦有哈罗推行全国范围芝麻信用免押骑行。有业内专家表示,共享单车免押金或是大势所趋。
而在今年6月,ofo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与芝麻信用合作的信用免押金政策。记者近日致电ofo客服,对方表示:“新用户充值40元可免押金骑行,每次骑行费用从中扣除。40元扣完后,需缴纳199元押金方可继续使用。老用户的押金为99元。”
在免押金或成共享单车行业趋势的情况下,ofo仍反其道行之的背后必有原因。“目前,ofo面临财务压力,资金周转不开,收取押金也是无奈之举。”葛甲表示,“收取押金将会减少ofo的获客机会,至于是否会影响到主要用户,尚不确定。”
而共享单车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使得每时每秒都在吞噬金钱。据相关报道,戴威曾在某公开场合计算过ofo的折旧成本:一辆小黄车成本不到300元,12个月报废。有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国投放的单车车辆数达1000万辆,一个月仅是折旧成本就高达数亿元。《商学院》记者向ofo求证上述戴威关于ofo的成本、折旧等数字,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在去年8月举办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7年夏季高峰会上,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曾表示,“只靠租金单车的成本两个月就能收回。再加上品牌广告,比如与小黄人的合作,目前有些城市已经实现了盈利,明年会逐渐将盈利模式跑开。今年ofo内部定了个小目标:年底至少拓展全球20个国家200座城市,单车投放量要突破2000万。”而2018年已过大半,情况并不理想。
事实上,造血能力不足或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普遍问题。摩拜同样深陷亏损,美团招股说明书显示,摩拜于2018年4月4日至2018年4月30日的录入收入为1.28亿元,净亏损为4.07亿元。美团称,其自2018年4月收购的摩拜单车自成立以来已产生亏损,无法保证摩拜或其整体业务在未来能获得盈利。
“盈利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恶性竞争所致。共享单车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将单车骑行的价格压得很低,不能有效覆盖成本。”李成东说。
一名接近滴滴的人士曾透露,“总的来说共享单车已经不是资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阿里,对共享单车的需求都是作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场景,很难作为单独的模式存活。”资本斥巨资力挺共享单车主要是看中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和用户质量,以进一步激活自己的移动支付。
对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有专家认为,和前两年粗放的经营模式相比,未来,共享单车企业亟需从单一的资本驱动过渡到精细化模式上去,这将会成为行业下一步竞争的关键点。
变动中的赛道
作为共享单车的原创者和领骑者,ofo缔造了“无桩单车共享”模式,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问题。次年成立的摩拜于2016地球日当天在上海正式推出智能共享单车服务。相逢于共享单车赛场后,ofo与摩拜掀起了一场“橙黄大战”。就像互联网的瞬息万变,共享单车企业间的战役也表现出速战速决的特点。一时间,战局斗转。
如今摩拜被收购、ofo前途未定,后起之秀哈啰已在二三线城市形成燎原之势。此外,作为国内出行市场唯一巨头的滴滴,在出租车、专车、代驾等板块均已布局,不希望“最后三公里”市场旁落。今年1月,滴滴接管了小蓝单车,并且在自己内部孵化了一个共享单车产品,也就是后来的青桔单车。而从目前看来,与三足鼎立的摩拜、ofo和哈啰相比,青桔单车和小蓝单车还很难与之抗衡。
美团收购了摩拜,阿里投资了哈啰,要想在出行市场守住领地,ofo对滴滴的意义不言而喻。关于这个问题,滴滴创始人程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这项业务对滴滴很重要,那就买下来。”
从ofo 2016年C轮至最近的E轮融资中,滴滴每轮均有参与,累计共投资3.5亿美元。3月13日,ofo小黄车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本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共同跟投。这是共享单车行业由规模化增长转入精细化运营阶段获得的首次融资,再次创下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9月5日,ofo又获得了蚂蚁金服领投,滴滴跟投的数亿美元E+轮融资。经历了数轮融资,滴滴和蚂蚁金服已成为ofo最大的投资人。
在ofo的收购传言中,滴滴和蚂蚁金服都曾经是传言中的买家。“为制衡滴滴,ofo引入了阿里。目前,各方正在博弈,形成战略均势。ofo虽然前途未卜,但仍是共享单车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葛甲如是说。
来源:新浪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作者: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