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以来,任何一个关注创投动态的人都很难忽视“社区团购”,36氪刚发布的新风向对其有详细解读。融资消息不断,基本玩法也很清晰:以社区为节点,线上社群为交易场,平台提供货源、物流、售后等支持。全国现有数百家社区团购,且不断有新入场者,各个玩家在上述基础模式上几乎一致,新一轮“百团大战”一触即发。
而我们最近接触的“群接龙”小程序却有着不一样的切入角度。简单来说,“群接龙”仅做开团工具,提供发布、统计、收款、分享等卖货功能来服务团长。这一模式弱化了平台的存在感,团长们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创业者,群接龙则是卖水人。
群接龙创始人兼 CEO 吴彬告诉36氪,与其他社区团购相比,群接龙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团长不是平台的团长,而是社区的团长,完全独立运营;群接龙不做物流配送、不做选品、也不做售后,模式更轻。目前还没做过推广,每天交易量约有 2 万单,单日 GMV 也已经破百万。
“群接龙”小程序截图
为什么要从工具切入?
群接龙小程序 2017 年 4 月上线,早期主打“群工具”,任何有统计、收款、签到等需求的群都可以使用。这部分功能现在被规划为“横向”发展,目的是覆盖更多应用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目前有报名、团购、互动、拼团、阅读、评选、费用等接龙玩法。
社区团购则是“纵向”地垂直深挖。吴彬介绍到,他曾有过社区生鲜电商的创业经历,当时的模式就是产地直采、反向订购,但履约成本太高,在生鲜上基本无法盈利,社区团购就能很好解决这点:获客成本低、集中化配送成本低、人力和地租成本也很低。单个模型很美好,但一旦规模化复制,却往往面临着选点、选品、配送、供应链控制、售后等太多问题。其中的一个隐患,是团长与平台的博弈。
平台们招揽的团长大多是宝妈,与社区居民有着很好的信任连接,线下强关系让消费环节更有效率,也是社区团购成立的重要原因。所以矛盾点在于:用户信任的是团长(宝妈),会跟着团长走而不是跟着平台走。对此,平台方的应对方案是公司控群,让群流量成为平台流量而非个人流量,也因而运营成本更高。
群接龙的方案成为底层工具,团长帮消费者找货,而不是帮平台卖货。吴彬举了这样两个例子,当团长售卖的商品永远来自单一渠道,居民会质疑团长是否真正为其谋福利;平台强控制还会减损团长积极程度,供应链反应速度也不够快,比如群接龙里很快就出现了当地生活服务、当地特产的拼团,但平台性玩家大多仍停留在生鲜和生活用品。
盈利:服务费+供应链
社区团购的盈利大多源于商品,群接龙则是在每单交易中抽取服务费,目前是 1% ,小程序自动扣除。
吴彬认为,未来更有想象力的盈利会在上游的供应链。目前,群接龙已经接洽了很多生鲜供应商,后台也积累着团长、消费者的部分交易数据,未来会根据这些数据做智能匹配,以及大批量的反向订购,减少流通环节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效率,也从中获取分成。
微信群已经是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场,具备运营能力的“储备团长”有不少;群接龙也开设了“群接龙学堂”,教授团长基础的运营逻辑并提供实际案例,降低“开团成本”;建立团长群并举行线下活动,搜集意见加快产品迭代,同时增强团长和群接龙之间的互动。
但对个体而言,社区团购的启动成本会不会仍然太高,供应链、物流、售后等原本由平台提供的服务又该怎么解决呢?吴彬认为,群接龙现在能对接的上游资源可以帮团长做冷启动,售后由团长自行负责也能进一步加强信任感,增强黏性。
但团长确实有两个选择,附属于平台或利用工具单干。随着社区团购兴起,更多的人熟悉这一玩法,理论上也会更愿意独立。从实际数据看,早期群接龙的拼团单量增长较慢,进入到 8 月已经有了一个小爆发。现在小程序每天有 15 万左右的访问量,其中与拼团相关的接近 70%,成交单数约为 2 万笔,客单价平均在 50 元。
接下来一段时间,群接龙首先会在社区拼团上做更多功能优化,丰富供应链资源。未来则希望以小程序为支点,做更多群场景的延伸,成为“圈子”的基础工具。
群接龙曾于 2018 年 6 月完成金沙江创投、清科创投的 850 万元 Pre-A 轮融资。
社区团购赛道里,36氪还报道过你我您、食享会、呆萝卜、邻邻壹、考拉精选,此外,环球捕手推出了小区乐、美菜孵化了美家优享、芙蓉兴盛有兴盛优选、有好东西做了十荟团。进场时间所剩无几,社区团购的下半场,又会何时到来?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