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岁被过继给别人,大学穷得回不了家,如今酿的5瓶酒可以在北京买一套房业界
听腻了互联网圈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
今天创哥跟大家讲一位低调淳朴的商业奇才
茅台教父,中国酒业骨灰级大佬
季克良
先来说几个茅台酒厂的数字你们感受下。
一个小镇里的酒厂,市值高达4000亿,公司毛利润达92.23%,去年收入326.60亿,今年第一季度,纯利润就飙到了48.89亿!
这样营收能力属于什么威力级别?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拿互联网公司赚钱能力最强势的网易来说吧,他们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也才24.61亿,仅是茅台酒的一半。(连最赚钱的游戏拼不过白酒,五魁首啊六六六)
这赚钱能力简直了,怪不得引得众多投资者感慨:这才是中国最赚钱最让人省心的公司。。。
如果谁当年买了茅台的股票肯定已经涨疯,不过茅台不仅会赚钱而且投资价值也相当高,素有软黄金之称。
2011年,一瓶“精装汉帝陈年茅台”被一位酒类收藏家以890万成交价买走,买走,走。。。
没错,一瓶酒就是北京一套房!全世界,如此丧心病狂的等价交换恐怕也只有茅台和少数几家做得到了吧,恩。
而说到底,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酒厂老大,这个茅台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他被称为“茅台酒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从1983到2015年,当了32年厂长,退休时72岁高龄。(别人60退休,他72岁,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几度被贵州省委领导延长任期)
把茅台厂从年收入6亿干到320多亿,市值4000亿,他究竟怎么做到的?说起来他的人生起来真是简单纯粹到害怕啊。
3岁被过继给别人 大学穷得回不了家
1939年,季克良出生在江苏南通,父母是农民没啥文化,而他是家中的第5个孩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拉扯五个孩子长大,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3岁时,季克良就过继给了膝下无子的姑姑,背负着两家人希望,季克良同学努力地考上了大学。
选学校专业时,哪个离家最近,路费最便宜就报哪,最后选的是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与酒相关。
尽管路费只要一块二毛钱,他还是回不起家,三次寒暑假都没回过家。
大学期间,房子被一场大火烧得什么都没了,不久哥哥又病重过世,养母两次阑尾炎开刀手术住院,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切都被善意的长辈们刻意隐瞒着,直到过去很久以后季克良才知道,成了他心里永远的遗憾。
工作分配到穷乡僻壤 从23岁一直干到72岁
终于等到大学毕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季同学,因为不懂搞关系那一套,被分配到了贵州一个穷乡僻壤的小镇。虽然是穷乡,但好歹是铁饭碗,季克良格外珍惜还是屁颠屁颠去了。
但是,交通差到无力吐槽,路上一共花了9天时间:从南通到上海要在船上漂1天,再到湖南株洲要火车坐2天,然后从株洲到贵阳还要2天,从贵阳到遵义还要1天,从遵义到茅台镇要3天才有一趟车!等下了车还又走了1天路才能到镇里。
但迎接他们的是,贵州大山里一片低矮破旧的小厂房,周围一片荒凉凉,赤水河边,大山深处世隔绝,到处泥泞又坑洼,这哪里是分配工作,简直就是流放啊。
当年的酒厂正在低谷期,效益很不好,当时只有300多名员工,产量仅220吨,亏损额高达84万元。
但顾不上吐槽环境,季同学就被博大精深的酿造工厂给震住了,这哪里是课本里学的那一套,这鬼斧神工的工艺、入口醇香的口感,简直就是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这是他喝过的最好喝的酒了,从那时起,季克良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先干上10年成为一名大酿酒师。
但岂止于大,季克良不仅是酿酒师,还在厂长的位子上坐了33年,还被评为2015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家,胡润企业家终身成就奖,额,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凭什么被评为中国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1. 从苦力干起 每天12小时 先把自己成长为大师
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曾讲,“季克良是个全才。”一线生产工人则说,“那老头什么都会,你瞒不倒他的。”
酿酒是很苦的活儿,几乎所有的重要酿酒工序都要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文革期间,季克良被下放到车间酿酒。
一天要烤10甑酒,把糟子从窖坑里背出来。要切碎,再上甑、下甑、加曲、翻拌、收堆。一甑糟子有一吨左右,来来回回折腾20多次,总量达20吨。这意味着季克良一天要搬运200吨的东西。
而且,酿酒用的水要到赤水河里挑。烤酒是人工烧火,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爬起来给炉子生火,忙碌12小时,到深夜才能休息。当时的工作强度是现在的两倍,光是干最最基础的体力活他就干了3年。
很多年以后,他的品酒方式已经出神入化,只要用鼻子一闻,就能区分出几百种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酒精浓度、不同典型体、不同酒龄的茅台酒,练就了一个世界上最贵的鼻子。
2.带头破解茅台之谜 将经验上升至理论
从前的茅台总是凭着老师傅的经验代代相传,质量也一直很不稳定,直到季克良来到这个山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经过无数次摸索和试错,竟然破天荒地系统书面总结了酿造秘方,使茅台酒在1991年后实现了质量、产量的恒久如一,为系统性地破解茅台之谜打下了坚实基础。
1.解决酒糟水分含量、窖池质地、酒曲选择、二次酒产量减少等众多生产方面的长期遗留问题。
2.首次提出贵州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酱香、醇甜、窖底)的划分,制定《茅台酒曲操作注意事项》。
3.发现二次酒产量少的20个因素,制定了50条相关生产措施,这不仅让茅台酒的产量增加了8%,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其质量。
1977年,茅台首次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750吨的生产计划,并结束了15年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历史。1978年,茅台酒的产量突破了千吨大关,扭转了连续16年来的亏损,实现了盈利。
3.临危不乱 一切以产品质量为出发点
风雨飘摇几百年,季克良在任50年,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一帆风顺的。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包括茅台酒在内的整个黔酒阵营几乎全军覆没,集体失语。当年5月,季克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
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这一年季克良虚岁60。在本该卸甲归田,含饴弄孙的年纪,季克良带着一帮老兄弟重新创业。对质量上,季克良更加严格。他提出——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工作量服从质量。
关于茅台质量,季克良总结了四点:
一是要有敬畏感,有了敬畏感,才能把事情做好;二是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把质量工作放在第一位,不能只跟着潮流走。这是茅台永葆生机、充满活力的根本;三是要有点文化底蕴,有点科学知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这是茅台的重要财富;四是要有奉献精神,甚至是牺牲精神,否则茅台不会拥有今天的成绩。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他开始带头抓市场跑销售。改革开放后的市场进入了一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几百家大大小小的酒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老百姓的餐桌不再是一种白酒一统天下。
于是这个技术总工程师出身的老大,开始号召员工转变观念,围着市场转。为了给全员跑市场带个好头,季克良总结了茅台的工艺特色,并经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这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使得茅台销售直线彪升,他甚至把健康饮酒做成了上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季克良本人也成了茅台的活招牌。
4.毫无私心杂念 身居寒舍虚怀若谷
坊间传闻,茅台酒厂的工人年薪至少十几万,是很多丈母娘心中的最佳女婿人选,一听是茅台酒厂的就知道能开奔驰宝马,但季克良没什么老板派头,从来是都是一切从简。
当年和季克良一起下放到贵州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两人一辈子恩爱,一生过得清贫,至今没收藏过茅台酒。季克良当时已经是厂长和董事很多年了,但还是住在老厂的80平破旧家属楼里,家具都还是结婚的时候买的,直到孩子太多实在挤不下才换了地方住。
而他的子女也全都按照家规没有进茅台酒厂。卸任贵州茅台董事长职位后,季克良还是住在茅台镇。现在的他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他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打小牌、带小孩、打小球、喝小酒”。
“我的人生已没有秘密。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酿造国酒就要对它负责一辈子、一百年、一千年。”
“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 他被人这样评价。
从意气风发的小季到双鬓银丝的老季,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季克良的名字与茅台紧紧连在一起。身为企业家的他,少了许多企业家大起大落的丰富经历,但是没有人比他活的更纯粹。
与酒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个江南书生也褪去了年轻时的清苦干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哗,正如窖藏陈酿。
择一事而终老
心安处 就是故乡
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
尽一生精力做好一件事
就是人生赢家
【来源:创日报 作者:肉肉】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