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概念被热炒的时候,一定是有人在退出的时候证券
“在早期投资领域,你需要领先起码四五年。再过三年左右,当别人开始关注、尤其是媒体开始讨论的时候,你就应该琢磨这是不是一个退出的时机了;相反,在没有声音的时候,或许还存在某种机会。
深耕投资行业多年的俞江虹,手上有过不胜枚举的投资案例。仅2015年一年,他投资的新创项目就达到30个,拟投资退出项目的最高回报率达12倍,平均收益也有300%。
在这位业内的“风云老将”看来,投资和创业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机可循的行为——他用“吃鱼”这件事来比喻:投资人需要拥有对未来的敏感度和预判力,提前四五年布局,便可以吃到鱼身上最肥美的中段;再晚一些,也许还能吃到鱼尾,但更加考验精准判断的能力。
投资领域最不乏人云亦云的嘈杂声,正因如此,投资人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多维度思考问题,产生有意义的思辨。
01预判力决定了能吃鱼的哪一段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本人是一个五次连续创业者,这段经历对于现在的投资工作有怎样的影响?
俞江虹:一个优秀的投资人需要具备两个特质:强烈的意愿以及很好的判断力。
有些人天资聪颖,即便是白纸一张,也能够辨别好的项目,加之运气的成分,便很有可能一举成名。不过主流思想或从大数据里可以看出,拥有不同背景、包括相关从业经历,不管是创业还是打工,可能更重要一些。
创业都是从零开始,发展到最后有的亏损、有的兼并、有的管理层MBO……各种情况我都经历过。
这种相关经历对我而言是有益的。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研判——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未来可能会成功吗……我本身作为创业者,跟其他创业者的想法离得更近,对于创业者的理解也更深刻,比如资金情况、人员管理情况、行业判断、资源需求甚至精神层面,所以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
说到底,好的项目毕竟是少数,当遇到一个资金需求量不大的好项目时,更要相互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你对创业者的理解更容易获得认可。
CBR: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判断,那么对于未来的敏感度和预判能力究竟是什么?
俞江虹:在早期投资领域,你需要领先起码四五年。再过三年左右,当别人开始关注、尤其是媒体开始讨论的时候,你就应该琢磨这是不是一个退出的时机了——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超前的眼光。
但现实在于,你是人,不是神,运气不可能永远那么好。你能够吃到这条鱼的某一段就已经很厉害了。要吃到最好吃、最肥的那一段,需要提前四五年。
吃不到最肥的一段怎么办?能吃到尾巴也不错。一方面考验的是你的心态,而且对你的要求也更高了——靶心越小,要求精准度越高。但是,如果提早四五年,市场容量足够大,精准度没那么高问题也不大,这就是所谓的赌“赛道”。
而现在的一个现象是,当所有人在炒作某种概念、某个领域的时候,一定是有人在退出的时候;相反,在没有声音的时候,或许还存在某种机会。
预判能力要求投资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在人云亦云的环境下。优秀的投资人往往热衷阅读,在阅读中他们会对人的本质有更多深入思考。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待人类发展,动态判断未来人类会走向及需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某项突发事件的产生会不会使这个目标更加明确……这些都决定了一个创业项目是否会受到欢迎。
我认为,有价值的项目来自对人本身需求的深刻理解,反之,不能解决痛点的所谓再好的商业模式都是“耍流氓”。
CBR:展开讲讲?
俞江虹: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吃和住已经不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了,人们会对舒适度、效率、方便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所以消费升级、大健康成为现在最热门的领域,优秀的投资人必然提早布局这条赛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比如共享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整体的运营效率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正是共享经济的美妙之处。所以有时聚焦的确重要,但站得够高,看得长远更重要。
再比如,我们人类比动物更加高级的地方在于,我们关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儿去”,仅仅从字面意识理解,“定位”就来了,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发展到现在,各种定位软件、产品已经变成普及的情况下,就对精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满足在不同现实场景里应用的问题。
02不是寒冬,而是资金的聚集地变了
CBR:对于一些热度空前的创业概念,你怎么理解?
俞江虹:许多理论有自己的支撑体系、有案例,能形成闭环、自圆其说,的确值得深入探讨。正如19世纪欧洲许多科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暂且不论正确与否,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当时伟大的学者。
在现实场景里面,由于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地进化,他们的思想、理论是否还具有现实价值,也许要打个问号,但其历史意义在思辨层面、影响层面确实起到了不少作用。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不一定要有答案,百花齐放是有益的。但如果只是星星之火,偏偏要渲染成一场燎原大火,就会误导很多人。
换句话说,我们喜欢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由此产生有意义的思辨;但另一方面你也要冷静,看清自己是不是可能被误导。
比方说最近我也在关注IP孵化。过去两三年,我们谈到IP时,还是文创类的IP开发为主,包括影视、游戏、网红等等。如果用吃鱼的比喻,这个领域已经处在中段靠后的位置,投资就需要十分谨慎。
相比之下,我会更关注泛IP的孵化这个领域,比如技术IP,技术know-how如何孵化、开发、变现等等。一直以来技术IP都很难变现,也无法大规模的应用。事实上,技术IP有着需求的必然性,中国也有孵化技术IP的土壤,许多人才所拥有的技术和技术实力还处于“闲置”状态,需要让它们能够从0到1,从1到n,从n到N,发挥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CBR:讲到趋势,这几年中国的投资市场是否有比较大的转变?
俞江虹:我是典型理工男,这种基因决定了我对数字的敏感度,个人喜欢用有力的数字分析,来佐证定性的描述,如果只是一味阐述观点,必将显得苍白。
有人曾说2016是资本寒冬,实际未必,最好的印证即是让数字说话。从2015~2016的分析看出,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金额,VC和PE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尤其是PE投资,投资数量增长31.04%,投资金额增长42.88%。
由此看出,市场上的资金并没有减少,只是面对参差不齐的创业项目,投资变得更谨慎了。个人认为,未来在大健康、人工智能、金融创新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另外,在中国的特殊市场背景下,大消费及消费升级也极有机会。
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会投的都是徒弟,会退的才是师傅”。正因如此,现在许多基金的投资策略更倾向于投安全边际较高的、阶段更靠后一些、容易被并购、IPO的项目。
虽然媒体一直在报道“资本寒冬”,但只是资金的聚集地变了,投资阶段变了而已。此外,从投资项目特征上看,明显有从模式创新逐渐转向技术创新的趋势;从投资标的区域上看,也有从纯本土项目逐渐展望全球的趋势。
03慧眼识人的5P法则
CBR:除了风口、时机,早期投资最重要的就是看人,这是业内共识了。
俞江虹:在早期项目里,人的因素格外重要。因为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创始人的成长,眼界和格局也会改变。事在人为,每个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掌舵人,所以会对人的要求更高。
从另一个维度,早期项目都需要融资、对接资源,而对接的主体是人,所以此时人的个人魅力、在团队里的影响力凝聚力十分重要,而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规模之后,相对来说企业就可以靠着制度、文化、体制惯性地前行,人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也没有早期那么大了。
CBR:然而对人的判断是很复杂的,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但对于像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判断其实主观性很强。
俞江虹:对于投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情人眼里出西施,看项目也是一样。但有几个素质需要衡量,我总结为业内主流认可的阅人的5P法则,从概率上来看,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可能更为合适。
首先是激情(Passion),创始人需要对所做的事情有一种陶醉和偏执。
创业本身也是个基因问题,你的血液里是不是流淌着一种力量,使得你把创业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很喜欢与创业者交流,在谈话中,人是活灵活现的,你能够看得出来一个人在谈论自己做所的事时是否眼睛放光,是否甚至已经到了“着魔”的程度。
其次是恒心(Persistence)。创业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
我们有时尽调需要持续两三个月的时间,通过反复接触来观察他的激情是否具有一种持续性。创业是场马拉松,意味着要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心态,耐不住寂寞,就不能成为伟大。
第三个就是个性(Personality)。个人魅力为什么重要?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需要团队。而如何激发团队精神就需要发挥你的个人魅力。
创始人要有领导力、影响力和良好的个性去带领团队。
第四是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我们需要看到创业者商业逻辑中的盈利性,不能讲不通、不靠谱。
听创业者来讲故事、讲逻辑,能够体现他对商业逻辑和盈利能力的判断。
第五,过往的经历(Previous Experience)。这里面体现了创业者整个人的经历的丰满程度。
我们也更易于对他的未来做出判断。大部分的项目其实并不是Revolution,而是Evolution,在原有基础上变化迭代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创业者过去的经验就更为重要。
综合以上五点,从早期项目来看,个人认为,对创业者或者团队考量的终极体现,是在创始人或团队的融资能力上。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