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困局:坑口煤卖不出沙子钱 煤企度日如年败局

经济日报 / 经济日报 / 2015-12-21 00:04
小雪时节,大半个中国雪花纷飞,寒风凛冽。而对煤炭产业及其500多万煤矿职工来说,更严酷的冬天还在后头。

小雪时节,大半个中国雪花纷飞,寒风凛冽。而对煤炭产业及其500多万煤矿职工来说,更严酷的冬天还在后头。

在经历“黄金十年”后,煤炭产业自2012年起掉头向下,价格一跌再跌,亏损面不断扩大,曾经富得流油的煤企正苦熬度日,缓发、减发、欠发工资现象大量增加……人们不禁要问:“煤炭产业究竟怎么啦?”

连日来,《经济日报》记者顶风冒雪赴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等主产区,走访了多家煤企和行业管理部门,探寻煤炭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及脱困路径。

  困局——

  坑口煤卖不出沙子钱,煤炭企业度日如年

正是冬季用煤旺季,内蒙古鄂尔多斯(9.09, 0.00, 0.00%)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的大地精煤矿却颇为冷清。大型储煤罐前,只有两三辆运煤车在装煤。

大地精煤矿是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公司的优质矿井,煤种以长焰煤为主,有“天然精煤”之称。货车司机胡师傅告诉记者,光景好的时候,来这拉煤至少要排几小时队,赶上高峰期排上两三天也是常事。但现在,“十分钟就能装车”。

在100公里外的陕西煤业(4.98, 0.02, 0.40%)化工集团神南矿业公司红柳林煤矿,场面同样冷清。煤矿负责人党应强说,去年上半年以前,每天来矿上拉煤的车都会在马路上排出四五公里,交警部门得派大量警力来疏导交通。

近年来,国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11月27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南非理查兹港、欧洲ARA三港的6000大卡动力煤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19.4%、31%。

国内市场价格也是“跌跌不休”。12月9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371元/吨,比年初下降149元/吨,跌幅达28.7%,比2011年的高点下降56%。

由于物流成本上升,国内坑口煤价跌得更凶。用陕煤化神南矿业公司董事长吴群英的话说,坑口煤价是“腰斩之腰斩”。数据显示,今年10月底,神南公司煤炭平均售价145.35元/吨,比年初下跌20.89%,仅为2011年的三分之一。

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吞噬着企业利润。今年前3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4.4%,行业亏损面达80%以上。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预测,四季度行业亏损面仍会持续上升。

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岱庄煤矿矿长曹忠感慨:过去矿工们都盼着能当矿长。如今经营压力大,不少矿长都想辞职——即便矿长再尽职,员工再努力,也拗不过市场这条“大腿”。

“如果可以提前退休,我第一个报名。”山东肥矿集团董事长朱立新苦笑道:在产业隆冬,多年积累的问题充分暴露,入不敷出,企业几乎是“裸体过冬”。

调查中发现,就连一些煤层条件好、开采技术先进、效益更好的煤矿,也濒临亏损或已经亏损。

伊泰集团年人均煤炭产量近万吨。业内有个说法,如果伊泰的高效集约化矿井集群都亏损,其他企业的煤炭板块很难盈利。事实是,根据成本与价格核算,伊泰吨煤目前亏损25元。

红柳林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在95%以上,技术和管理不输欧美优秀煤企。但红柳林的坑口煤价目前仅为106元/吨,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

“周边河滩上的沙子,一立方米能卖到120元,我们辛辛苦苦挖出来的煤,一吨才卖106元!”党应强感到十分无奈。

  根源——

  核定产能管不住挖煤冲动,产能过剩是最大症结

“产能扩张太快了!”许多煤企负责人抱怨说,产能过剩导致煤炭产业愈益艰难。

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6万亿元,新增产能30亿吨。目前,全国煤炭产能逾40亿吨,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亿吨。

煤炭企业的快速扩张,也让海外煤企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机会。这期间,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煤企也新建了许多矿井,旨在增加对中国市场的煤炭供给。

不过,全球煤炭市场需求却开始持续萎缩。主要经济体仍在调整之中,能源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削减化石能源消费成为大趋势。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约束增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高耗能产品产量下降,加之能源革命将带来低碳能源供给快速增加。这些因素都在制约煤炭消费需求的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5.1亿吨,比2013年下降2.9%,增速本世纪以来首次由增转降。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认为,由于供给和需求变动不合拍,煤炭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也使煤企的一切竞争优势都变得苍白无力。

“造成煤炭供需错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出了问题。”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说,现行的产业规划没考虑经济下行压力,也没考虑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

伊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翟德元认为,我们对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规划与实际不匹配,对产能建设过程的控制力不够,缺乏前瞻性。目前,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为78.6%,处于过剩状态。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也早已看到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并试图以限产来调整供求关系。

然而,限产措施的落实并不顺利。一位煤企负责人介绍说,全国共有违法违规煤矿192处,产能7亿多吨。如果打击违法违规生产有效的话,今年前10月产量就不会仍达30多亿吨,仅比去年减产1亿吨。

在限制超能力生产方面,政策执行效果同样不明显。一家煤矿矿长告诉记者,今年前10月完成煤炭产量400多万吨,全年预计达550万吨。问题是,这家煤矿核定产能只有240万吨。

“我们煤矿已完成技术改造,产能近600万吨,核准手续正在报批中。”这位矿长对记者表示,这种“先扩产、再报批”的做法在业内相当普遍。

采访中发现,煤炭企业超能力生产,或者产量不减反增,也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有密切关系。一些地方为了稳增长,向煤炭企业分解生产经营的任务指标,甚至在年初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产量,以服务增长“大局”。

产能过剩无疑是煤炭产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但在严峻形势下,国内煤企依然采取以量补价、竞相降价等诸多非理性竞争手段,导致局面更趋恶化。许多企业宁可让价格,决不让市场,搞薄利多销,使得供给进一步过剩,价格进一步下跌,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出路——

  “黄金十年”不会再现,加快转型方有春天

“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大部分行政人员都出去卖煤了。”来到山西同煤集团采访时,集团董秘李永平告诉记者,他们不仅在秦皇岛港设立煤炭营销中心,把销售的关口前移,还给高管和行政人员分配了销售任务。

困境中,许多煤企都在寻求出路。

“我们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已经精确到一支笔、一张纸。”吴群英说,红柳林公司实施市场化改革,公司内各单位均是市场主体,实行关联交易,劳务收支相抵,结余即是可结算工资。公司吨煤完全成本由2011年的125.36元降到目前的92.4元。

但无论是营销创新,还是成本控制,都无法帮助煤企在短期内脱困,反让企业普遍感到已无计可施。而一些企业看似在“自救”,其实是用“自残”的方式给产业发展埋下隐患。

比如,一些企业强调压缩成本,结果连安全生产投入也压缩了。“近几年每年的安全生产投入都应增加亿元以上,但今年前10月就缩减了1.3亿元。”一位国有煤企负责人说,可控成本压缩空间越来越小,只能压减这一块。

一些企业“久病乱投医”,盲目开展多元化经营。山东省泰安市煤炭局党组书记徐兆兵说,有的煤企新上的非煤项目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含量低、安置人员多,结果成了低效、无效和闲置资产,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包袱。

那么,煤炭产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战略上认识煤炭产业。从全球范围看,有研究机构指出,国际煤炭消费在2013年已达峰值。在供需失衡下,许多国家的煤炭产业纷纷陷入困境,美国阿尔法等大型煤企已申请破产保护。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我国煤炭消费以年均2亿吨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黄金十年”不会再现。但从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出发,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产业作为基础性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岳福斌认为,当前煤炭产业已到危急时刻,如果不采取标本兼治的果断措施,产业困境演变为产业危机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治标,最紧要的是尽快稳住煤价。许多煤企负责人表示,煤炭价格跌到如此程度,已经击穿市场信心,破坏了正常生产规律。短期内要帮助煤炭产业摆脱困境,必须抓住价格这一关键因素,出台“电煤保护价”政策,理顺平衡煤电关系。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煤炭产业的市场调节机制已经失灵,不能再寄望于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应加强政府干预,引导市场形成以价值为基础的价格,避免煤炭价格继续非理性下跌。

其次是要给企业减负。煤企普遍反映,尽管“清费正税”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承担的税费仍名目繁多,且在“黄金十年”期间制定的许多税费标准,并没有依据暴跌的煤价进行相应调整;许多国有老煤矿还背负着“办社会”的重担。这些都让煤企不堪其苦。他们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深化税费改革,同时制定破产关井、移交办社会职能等刚性政策。

——治本,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解决问题。

“煤炭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运行,根本出路还是要靠改革、靠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岳福斌认为,煤炭产业要真正挖掘煤炭消费新热点,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盈利空间,依靠改革发展化解产业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专家们提出,推动煤炭产业的改革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控制煤矿新建规模,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促进煤炭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加大煤炭转化力度,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促进煤炭产品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

兖矿集团总经理李伟告诉记者,他们正按照“煤与非煤”并重的战略,形成煤化工、煤电铝、物流贸易、金融投融资等四个“百亿元级”的非煤产业,效果不错。

李伟郑重地说:“转型发展是个艰难过程,但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