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愈演愈烈的当下,信息量与应用需求迎来彻底爆发,外加参战厂商们急需寻找大模型落地场景,2024 年无疑会成为 AI 应用场域争夺的 " 修罗场 "。
贯览整个战局,仍不断发生着变化,新生力量不断跻身竞技场,传统巨头们也在试图演绎新的打法。而其中,AI 搜索似乎成为了大模型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对搜索赛道耿耿于怀的 360,推出了大模型搜索产品 "360 AI 搜索 ",并已上架多个安卓应用商店。而在此之前,无论是百度、必应等传统搜索玩家,还是阿里系的夸克、" 淘宝问问 ",亦或是 B 站 " 搜索 AI 助手 " 等产品的上线,从中已经不难看出玩家们对于 AI 搜索赛道的野心。
毫无疑问,搜索是互联网基建之一,是承接刚性需求的核心手段,曾培育出了 " 货架式 " 的交易场。面对 AI 与大模型重构,作为应用的搜索与作为基建的搜索,都看到了新的机遇。
搜索战事重燃
搜索引擎,可以说是古典互联网的象征之一,作为信息连接的枢纽,执掌着内容分发的至高权柄。因此,从 PC 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试图将百度从国内搜索铁王座上拽下来的玩家接连涌现。
然而,无论是曾掀起 "3B 大战 " 的 360,还是搜狗,亦或是后来的头条,均未能颠覆百度在国内搜索的龙头地位。于是百度之外的大多数玩家,大多选择退而结网,在自己的应用内制造信息茧房。
背后的逻辑在于,搜索引擎作为信息门户,需要不断汲取大量数据来提升搜索结果的质量。这意味着,在搜索产品的 " 冷启动 " 阶段,往往会面临样本过少、内容良莠不齐的境遇——相较于成熟的产品,新晋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往往不尽如人意,从而对于用户留存构成了一道高墙。
在过往,此题并没有太多解法,因此无论是 360 搜索还是搜索,或是试图跨入搜索领域的今日头条,最终只能将搜索引擎植入自家产品,借助自家流量盘,强行导入用户。
但不得不承认,尽管百度搜索在互联网语境里口碑不算太好,且不被 " 精英用户 " 所喜爱,可互联网世界里 " 沉默的大多数 " 仍会在搜索时优先想到百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难以摇撼的心智优势,使后来者不管如何发力技术、内容场域,均只能拉近与百度的差距,而很难超越百度。
而另一种思路,则是战略性放弃了搜索引擎应有的 " 大而全 ",主攻垂直领域的搜索。以背靠阿里的夸克为例,其通过发力资源搜索领域,并借助网盘业务,在垂直群体里积攒口碑——得益于资源检索较为方便、" 不容易变灰 " 等特性,夸克吸引了一部分年轻用户。
而置之于全行业视角,纵使垂直搜索玩家能在特定圈层里实现 " 小而美 ",但量级相较于主流搜索引擎仍是以卵击石。
一旦搜索引擎的过于垂直,其用户心智往往也会受限于场景,以至于在此后扩圈过程中面临阻碍,比如习惯用夸克查找影视资源的用户,在搜索某网站入口的时候,绝不会想到夸克。
Statcounter 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百度仍以 66.52% 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头名,后面依次是必应国内版、360 搜索以及搜狗搜索,而诸如夸克等小众应用则榜上无名。
这意味着,按传统业务逻辑,百度即便 " 摆烂 " 亦能牢牢守住自身在中文搜索语境里的优势地位。好在,席卷而来的 AI 浪潮,给了其他玩家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弯道超车?
在主流玩家大模型均已铺陈开来的背景下,AI 搜索之于玩家们的魅力,正不断显现。
作为大模型应用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搜索引擎既是玩家过去一年大模型能力沉淀的集中体现,亦嫁接着诸多玩家们悉心打造的细分应用,也就是 " 搜索即服务 "。
以百度为例,去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百度就曾将搜索引擎与其推出的 AI 志愿填报功能相嫁接,从而将大模型应用引入 C 端;而在大学期末备考阶段,夸克也顺势推出了 "AI 讲题助手 ",以大模型应用强化其搜索服务能力。
而将 AI 能力引入搜索引擎的评价维度,亦能绕开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巨头,过往所积累的内容资源、排序算法、专利等优势。
相较于那个信息匮乏,搜索引擎大杀四方的时代,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早已过载——媒介及信息数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无论是每日新生成的 " 垃圾信息 ",还是各路自媒体互相照搬、病毒式复制的同质化内容,均挤占着大众视野。
在此背景下,用户的搜索逻辑亦随之变换,从过去追求信息的更全面,到当下在海量信息里 " 去伪存真 ",筛选可用信息。而这,恰是 AI 能力得以彰显的领域。
AI 搜索特性在于能兼顾深度与效率,从而更精准地输出对用户 " 有用 " 的信息,并将信息以自然语言对话的形式呈现。而这,对淹没于信息海洋的当代互联网用户而言,无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因此,纵观现阶段市面上的 AI 搜索产品," 筛选 " 几乎成为了绕不开的关键词。这也顺应了英国作家尼尔 · 盖曼的那句话:" 谷歌可以给你 10 万个答案 , 但是 , 一个图书管理员可以给你最为精准的答案。"AI 正是大众苦苦等待的那个 " 赛博图书管理员 "。
近期发力 AI 搜索的 360,便延续着该路线——当用户提问后,AI 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读取、分析多个网页内容,并输出结果;亦或是通过追问,读取更多网页,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而昆仑万维,则为其 AI 搜索产品增添的信源功能,使搜索结果能标注生成内容的出处,从而提升内容可信度。
换言之,在 AI 搜索泛应用化的叙事线下,旧格局将有可能被新势力所颠覆,一场关于 AI 搜索的攻防战亦将由此上演。毕竟对谷歌、百度等传统搜索巨头而言,搜索业务意味着真金白银,因此即便向 AI 靠拢,脚步也难免趋于缓慢;相比之下,受既往牵绊较少的玩家们,或许能以更加激进的步调,抢占 AI 搜索先机。
只是,这条叙事线如何实际展开,当下正拷问着深入战场的各路玩家。
骨感的现实
AI 搜索的愿景固然美好,但就现阶段而言,其距离大规模爆发时刻仍有着一定的距离。
据光子星球测试,多款以 AI 搜索自居的产品,搜索结果在内容层面大同小异,且都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以 " 去年诺贝尔数学奖得主是谁 " 为例,多款 AI 搜索应用仅指出无法检索到相关信息,却没能指出诺贝尔奖并未设有数学奖这一客观事实。
一位尝试过多款 AI 搜索产品的用户告诉光子星球,AI 目前主要起到筛选信息的作用,前提是这些信息属于自身的知识范畴,不然远不如用谷歌慢慢搜。" 如果自己没有辨识能力,很容易被 AI 的‘幻觉’所影响。"
这意味着,现阶段 AI 搜索产品的准确率、精准度,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AI 搜索当下面临着用户群体稀缺的问题。目前,AI 搜索的用户更多是对前沿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较为感兴趣的极客群体,而非普罗大众;而 AI 搜索 " 对话式 "、" 解题式 " 的搜索体验,固然能覆盖大学生群体,以及sands金沙游戏官网 、媒体行业等客群的需求,但过度的工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套上了枷锁。
换句话说,AI 搜索或许能拿下所谓的 " 精英互联网用户 ",不一定就能为 " 沉默的大多数 " 提供一个非用 AI 不可的理由。
一个简单的例子,用户若想去某旅游景点,并提前做相关攻略,面对 AI 冷冰冰的话语,或许用户更愿意接受小红书带有 " 温度 " 的笔记以及素人用户评论的评论区。很多搜索场景下,用户需要的并非 " 答案之书 " 简短而精确的回答,而是如抽丝剥茧般,成体系地了解。
这意味着,若 AI 搜索若不能持续进化,直至满足绝大部分搜索场景的诉求,那么玩家们借助 AI 浪潮绕道而行的产品,或许只能被收束为前述 " 垂直搜索引擎 " 的一部分,想象空间大打折扣。
因此,纵观近两年掀起的 AI 搜索浪潮,尽管表面火热,但以重塑搜索赛道格局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国内玩家们并未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切入路径,大都换汤不换药。当然,若考虑到 AI 迭代升级的可能,以及 GPT Store 交出的答卷,AI 搜索不失为迷失在大模型应用迷雾里的玩家们,寻找落地空间的有益尝试。
来源:光子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