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sands金沙游戏官网 是一个吃周期红利的行业。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下行周期里,VC 吃不饱饭,是理所应当。
我们常常称赞某些资历深远的投资人为 " 穿越周期者 ",并预设他们一定在如何穿越周期这件事情上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殊不知,他们的经验可能就是一个字——" 躺 "。
善于守城,善于克制,通过不出手或者少出手的后撤策略," 熬过 " 下行周期的,不可谓之 " 穿越周期 ",这样的做法是在逃避周期。
当然,他们不是不聪明,甚至可以说是相当 " 睿智 " 的,因为他们所选择的是风险最小的穿越方式。但是,创投圈一直是一个 " 睿智之人 " 饱和度非常之高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剩下的一小撮坚持 " 折腾 " 的 " 笨人 " 就显得尤为珍贵。
那么何谓穿越周期?
" 穿越周期 " 是无论周期上行下行,无论周期内的玩法规则如何变化,无论周期内的玩家如何迭代," 穿越周期者 " 始终站在行业的一线,持续最大限度地占用当下周期的红利,名列各个周期下行业榜单的 TOP,才可称之为 " 穿越周期者 "。
VC 到底靠什么穿越周期?
我们最近和一些投资人聊聊,得到最多的回答是:" 深到地心 " 的产业洞察和资源积累," 准到令人发指 " 的市场预判和人性识别。
这些,是在各个周期内拿到丰厚回报的头部 VC 们统一的 " 销售话术 ",是每一篇 VC 专访里他们变着花样想证明自己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可以合理地认为 VC 赖以穿越周期的底层能力,正是这两点。
有清醒人士回怼道:这两句不是有用的废话吗?——产业资源和洞察 " 深 " 到何种境地才能真正和其他机构拉开距离?对人和市场的预判 " 准 " 到什么概率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另外这两个虚妄的能力,除了 VC 自己的退出业绩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真正佐证其存在的吗?又如何证明,退出业绩和这些能力真正相关呢?
中国风投 30 年,互联网繁荣不过 10 年,消费升级不过 5 年,AI 甚至已经经历过几轮短周期波动,更有社交、电商、共享经济、区块链、ARVR、元宇宙、创新药、新能源等昙花一现的热门赛道。层出不穷的细分赛道储备哪个行业的资源,提升哪个行业的认知,才可以保证 VC 一定能在下一个周期有一席之地呢?靠细分行业的精深认知和资源穿越周期,不过是美好的希望罢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产业认知和资源不重要,只是它并非穿越周期的决定性因素罢了。
当下周期,铺天盖地的行业报告和新闻报道,无不表达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国资 LP 已经成为国内创投市场占比最大的 LP 种类。
换言之就是:当下周期内,国资 LP 是最有钱且愿意出资的 LP。与之相对的,国资 LP 对于 GP 的诉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单纯地追求财务退出,变成了追求地方招商引资的政绩诉求或者产业链的并购诉求。这套新规则颠覆了过去 30 年来,市场化 VC 追求 IPO 退出的核心玩法,尤其对于美元 VC 来说,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游戏规则的颠覆,注定伴随着抱怨。半年间,各种关于返投、招商、掼蛋的段子此起彼伏,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新游戏规则的不屑和对新社交方式的取笑。
原以为,这些声音只是来自创投圈一线,饱受规则变化带来的工作量激增和工作方式的转变的兄弟姐妹们,却不曾想到一部分在上个周期已经站上行业顶点的投资大佬们,也对政府 LP、国资 LP,甚至对这类 LP 重点关注的产业 " 嗤之以鼻 "。
他们难道不应该是最早能嗅到时代风向变化的人吗?是最早洞察到规则变化本质的人吗?是最有先机穿越周期的人吗?
为何他们在自己的机构运营策略上踌躇不前?难道主动去拥抱周期,去迎合行业变化,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对这些大佬来说真的那么难吗?
是的,远比你想象得难。
最近刚和一位青年投资人聊到一个概念:风险来自惯性。
所谓 " 惯性 " 是过去投资机构取得成绩所依仗的、持续建设的内部规则和能力,机构的体量越大,曾经到达的顶峰越高,惯性就越大。
一个市场化机构想转型将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对老 LP 的承诺和责任,经营多年建立起来的项目源头渠道,培养多年的市场化投资团队,研究多年反复打磨的风控体系,还有经营多年才铺出的通畅的退出路径。这些 " 市场化机构 " 视之若珍宝的积淀,在新周期面前,并非完全适用。
明知这套体系的作用在减弱,要替换掉他们,重新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更换老体系的收益预期又有谁能保证?
越是完善庞大的体系,在周期的车轮面前,越是难以灵活处置。大佬们并非不愿意主动适应周期,而是这一过程确实无可避免地缓慢。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观点是:抵抗惯性的能力是 VC 们穿越周期的第一能力。
另一个应该坦然接受的事实是,管理费才是 GP 最稳定的收入,VC 的生存线。" 我们的公司年会上,已经很直白地把管理费当作 KPI,IR 成了为公司挣钱最多的岗位,退出回报什么的都是虚妄。" 某头部人民币机构的一线投资人悻悻地说。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羞耻的,管理费本来就是投资机构生存的基础,在 LP 诉求和退出路径发生改变的今天,管理费就显得更为重要。相应地,持续且稳定的募资能力就成为现在行业里最为珍贵和稀缺的能力,这也正是 VC 们赖以穿越周期的第二能力。
募资能力又分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好理解,机构优秀的历史投资回报数据,良好的历史 LP 口碑,稳定成熟的项目发掘体系、投资决策体系和退出体系,高效的 LP 拓新能力、良好的沟通和文书能力,再加上可落地的招商引资能力。
LP 的续约是不确定性事件,即使有满分的硬实力呈现,LP 也可能因为各种自身原因选择不跟投下一期。所以,硬实力只是能募到钱的基础,募资的事情还是要在募资之外完成。
风险投资机构本质上与sands金沙游戏官网 者并没有区别,只不过募资用途不同罢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始终冲在潮头的创业者,如陆振耀、罗永浩、戴威,一次次出现在时代的风口之中,无论最终成败,都可以在下一个风口中重新拔地而起。他们背后有一群投资人,似乎没有决策成本," 饭圈 " 一样狂热地投资着他们的每一次豪赌。
诚然,刚才提的那几位都是有过大成经验的创业家,赌中他们的赔率确实是成百上千倍。但同时,他们也是有过惨烈失败的 " 劣迹创业者 ",甚至也和不少前投资人撕破体面。为何他们连续创业,还能受到如此之多的资本毫不犹豫地下注?相信不少 GP 合伙人心中一定大为郁闷:我怎么就没遇上个这么笃定,能连续投资我的 LP 呢?
圈里有一个大哥,在高净值募资方面如鱼得水。他的社交方式很 " 掼蛋 ",但是募资策略很 " 德扑 ":找到桌上的那条鱼,让他觉得赔率合适。结果这位大哥募资的光辉战绩,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原来韭菜真是割不完的。更有可能,他割着割着,就进入下一个周期了。
我们并不倡导这位大哥的募资策略,即使他也有很大概率能穿越周期。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专业之上的信任。在上一个周期建立的坚固信任,才是下一个周期重新启航的筹码,无论信任来自历史 LP,还是来自 IPO 的被投创始人,抑或来自其他关系。真正能够称得上持续且稳定的募资能力的是信任,信任也才是 VC 们的最大财富。
最后钛媒体创投家想说:VC 靠什么穿越周期?我们不谈专业,不谈远见,不谈技巧,我们谈的是态度,对待规则变化的态度,对待惯性风险的态度,对待所有 LP 的态度,以及对待这份职业的态度。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