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到了梦醒时分

老牌金沙投网
2018
10/05
22:57
钛媒体
分享
评论

资本正在等待 ofo 倒下。

就在不久前,多家媒体报道称,ofo 在近期收到了来自阿里的 6000 万元的借款。知情人士称," 这笔钱和融资无关,这六千万的借款是给 ofo 发工资用的 "。

消息很快被 OFO 方面否认,但是在公司内部,戴威承认 ofo 迎来了 " 至暗时刻 ",并且一度表态:不想战斗到底的员工,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相比之前阶段动辄数十亿的融资, 6000 万的数字充满了鸡肋感,如果传闻属实,ofo 团队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平衡滴滴和阿里之间的利益分歧。

一位业内sands金沙游戏官网 人认为,戴威在引入阿里投资前,可能错误地高估了自己平衡资本的能力,而滴滴和阿里对 ofo 的计划与戴威团队存在着明显分歧。如果没有阿里,滴滴的想法是想将 ofo 纳入滴滴的战略体系,滴滴 App 内推出共享单车平台,平台将汇集 ofo 小黄车、小蓝单车和即将上线的自有品牌,未来还会接入更多单车品牌。真正实现对国内互联网的 " 出行 " 入口的垄断。

但戴威显然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有王兴的先例在前,戴威坚持 ofo 独立发展的意愿非常强烈。引入阿里系投资,就是 ofo 团队希望能在一帮江湖大佬的博弈中保持独立发展的话语权,但是戴威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与滴滴和阿里的这些老玩家们相比,90 后的他,在创立 ofo 之前身上最大的博弈常识仅仅来自于竞争北大的学生会主席经历。

" 这当然不是公平(的对话),他的段位不够,在程维面前都还是孩子,而况马云。"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但资本不会因为 " 他还是个孩子 " 就分外温柔,很快,因为 ofo 的倾斜感觉到压力的滴滴开始了动作,首先实施的,就是复活 ofo 的曾经的一个对手——小蓝单车。紧随其后又在一线城市推出了自有品牌 " 青桔单车。

从规模上看,似乎滴滴的动作象征大于实际,与之相比阿里投资永安行和哈喽单车是动了真格。说到底,不将所有筹码投入到一个sands金沙游戏官网 者身上,是阿里投资部门的常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重仓了饿了么,阿里还是执意平行发展自己的口碑。

一位了解阿里投资的内部人士透露,单车赛道毫无先发优势可言,只靠免押金、大规模融资就可以 " 烧 " 出用户和订单量。而哈罗单车背靠上市公司,也有供应链加持,阿里没有理由舍近求远。

" 让 ofo 资金枯竭,自然死亡可能是双方的共识,因为时间拖得越久,收购金额就会越低,到其接近破产之时,戴威只能选择将 ofo 卖给其中一家 " 上面的人士猜测,一度占领大街小巷的 ofo,恐怕难逃在 2018 年底卖身的结局。

" 如果说两边的投资人现在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可能就是希望他(戴威)早点倒下了。"

扑朔迷离的商业价值

谁能说清楚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

潮水退去的时刻,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一个事实,戴威手上最后的底牌,居然还是动产抵押,除了手上大量生产的,随着时间会快速贬值的单车,ofo 似乎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筹码了。

也就是说除了规模,连 ofo 自己都难以解释公司的商业价值到底是什么。

而单车是一种每时每秒都在吞噬金钱的动产,据《中国企业家报道》,戴威自己在 2016 年 10 月举办的盛景核心学员大会上计算过 ofo 的折旧成本:一辆小黄车成本不到 300 元,12 个月报废。有机构统计截至 2017 年 12 月,ofo 在中国投放的单车车辆数达 1000 万辆,这么一看,一个月光是折旧成本就高达数亿元。

面对每秒钟都在烧钱的事实,ofo 急需讲一个新的故事。流量等于金钱,尤其是大量拥有付费能力的线下优质流量的时候,所以广告变现成了唯一的那根救命的稻草。

广告往哪里放?对于车身广告的利用,ofo 近乎 " 无所不用其极 ",其出售的广告位几乎包括了整辆小黄车的视觉面,从车筐、车座、车把三角区、后轮三角板以及品牌定制车。据公开刊例显示,ofo 的广告资源是 "1500 万辆单车、覆盖全国 2.5 亿用户 ",品牌定制车身的广告价格为每辆 2000 元 / 月,开屏广告价格为 100~120 元 /1000CPM 起售。除了线下广告,开屏广告同样重要,但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App 开屏广告都是些没听过的公司 " 从中也能看出 ofo 的财务窘境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了。

2018 年 8 月底,ofo 终于上线了短视频广告业务,ofo 将这项最新推出的短视频广告业务命名为 " 视听风暴 "。从名字上看,项目被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很快,第一批广告主包括可口可乐、趣多多等品牌。相比之前的广告主,这次的广告业务受认可程度似乎高了一些。

卖广告之外,ofo 还取消全国 20 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如果用户不购买 95 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一笔数百元元的押金才可使用 ofo。

所有的目标都在指向赚钱。

一顿操作猛如虎后,人们开始关注 ofo 的营收是否有关键性增长。ofo 内部高管邵毅向媒体透露,业务营收已经超过 1 亿元,同时在国内 100 余座城市实现盈利。

但不幸的是,美团的招股书撕开了 ofo 最后的遮羞布,依然是折旧成本,招股上透露出关键信息,作为 ofo 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单车被收购 26 天以来,收入共 1.47 亿元,折旧和运营成本分别高达 3.96 亿元、1.58 亿元,毛利亏损 4.07 亿元。这意味着摩拜每天亏损金额约为 1560 万元,如果以这个数字来计算,摩拜单车每年的亏损额度将高达 57 亿元。再来一番横向比较,号称规模远超摩拜的 ofo,正在面临亏损数字只会更大。

Ofo 引以为豪的扩张规模,已经成为了自己的 " 阿克琉斯之踵 "。

尽管从最近上线的广告业务可以看出,团队仍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变现能力。但根据折旧费用和亏损产生的巨大窟窿来看,广告业务和开卡的营收简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ofo 上线更多的广告唯一能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能是未来面对资本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增加一点砝码。

但似乎他的竞争对手们同样不知道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

作为戴威的对手,摩拜 CEO 王晓峰曾经公开表示:" 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去,让我们跑得比别人快,然后一起找盈利模式。"

这些发言曾经在投资圈引起了轩然大波,从中也能看出,胡玮炜应该比王晓峰更适合公关。这听上去像一个魔幻主义的笑话,一位早先退出共享单车行业的投资人表示:" 如果没有人接盘,这就是把大把钞票往海里扔 "。

事实上,关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问题并非只在国内引发争议,去年夏天,一篇名为《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的文章出现在德国的《经济周刊》上,这本刊物是德国经济周刊报是德国最大的经济类商业新闻杂志。

文章中引述了中国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面对正在德国开疆拓土的摩拜,作者算了一笔账,每辆车价值 250 欧元(约合人民币 1978 元),每天必须使用 5 次,才能在一年里拿回本金。而摩拜单车的顾客平均 4 天才借一次车,每小时 12 欧分(约合人民币 0.9 元)的价格对这样的低频消费来说,实在是太便宜。

《经济周刊》将共享单车视为中国式的创业泡沫

《经济周刊》是少数坚定看空共享经济的外媒,心直口快的德国人在仔细研究了一番被称为中国的 " 新四大发明 " 之一的共享单车模式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怎么可能靠这玩意赚钱?

但在当时,这篇报道并没有引起太大影响,无论是 OFO 还是摩拜,正在铆足了劲头地希望进军海外市场,偶尔看到的小粉红群体的开启了集体吐槽模式,大家一致认为是严谨古板的的汉斯老爷看不懂中国的新经济。与国内软文四起一直唱红的金沙手机网投老品牌值得信赖 媒体相比,《经济周刊》的声音更像是那个戳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

后面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了,共享单车出海业务目前的结局无一例外的是裁员、收缩,曾经的征服全球的口号演变成了艰难的海外撤退。

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近两年的创业赛道上,流传着两种成功故事。

一种是属于明星投资人的,早期扑进一个高增长的行业,投了一个投资项目后四处站台,把项目鼓吹成风口,再引入投资,打上一场烧钱大战,最后在崩盘前夜,等到 BAT 的入场,成功解套,上岸脱身,玩的就是刺激。

一种是属于创业者的,冒着一旦玩脱倾家荡产的风险瞄准一个行业,编织出一段故事,靠融资烧钱获得大量的高增长,最后在行业增长达到顶峰,各方资本涌入之时,成功脱身,成为北上广的 " 中产阶级 " 们人人称羡的财富自由者。

前一种故事属于朱啸虎们,后一种故事,属于胡玮炜们。没有第三种故事,那些踏踏实实独立发展走向成功的创业故事只存在《激荡三十年》的文字里。

这些创业者就像是西进运动中的淘金者,在乔布斯老爷子的精神感召下,无数内心追寻财富的玩家,披着 " 改变世界 " 的画皮进入了消费领域的赛道。他们遵循两个信条:一是 " 规模起来,车到山前必有路 " 二是 " 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

朱啸虎作为 ofo 的早期投资人,也是国内 " 共享经济 " 的重要鼓手之一。

朱啸虎对自己投资的项目是有高度自信的,曾经为了 OFO 的商业价值争论,可以直接在朋友圈与马化腾激烈开怼。甚至放出豪言,共享单车的战场将会在 " 三个月结束战斗 "。基于曾经滴滴合并 uber 的成功,后续的投资人有理由幻想,在 " 独角兽捕手 " 的加持下,未来 ofo 也会成为下一个 " 共享经济 " 的奇迹,如图它的前辈滴滴一样横扫国内的出行市场,成为称霸一方的小巨头。

直到被自己的前妹夫欧成效在今年年初曝光早已套现 ofo 走人,整个创投圈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 " 三个月结束 " 的战斗,真正指向是朱啸虎自己的 " 快进快出 " 的战斗。

小的资本开始离场,很快,一场共享单车行业的大逃杀,拉开了帷幕。首先是重庆的 " 悟空单车 " 宣布破产,成为第一个退出市场的玩家, 8 天之后,3Vbike 因同样的原因而停止运营,创始人巫盛华说出了心声 " 再也不看好共享单车模式了 ",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小玩家却相继死去。

寒冬来临之时,人们就发现,似乎头部企业也开始体力不支了,而就在戴威 " 进入深水区 " 的时候,一旁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却宣布 " 提前上岸 "。

似乎这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不同于行业 top1 的龙头执念," 知止而有得 " 是行业老二们常见的选择,在共享单车尚未完全退潮的时候上岸,把摊子交给腾讯,算得上是摩拜最好的结局。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在接受《金沙手机网投app 》杂志的采访时称," 摩拜的股东中没有人亏损,收益大约都在 20% 以上。"

应该庆幸,27 亿美元,附加 10 亿美元的外部债务。摩拜的投资人们抱了泥牛入海的准备,但还能赚回一部分收益,这让所有人都很满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朱啸虎,何况如果如果再不赶紧撤,估值只会越来越低。

而与此同时,一篇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 15 亿 : 你的同龄人 , 正在抛弃你》的推文在朋友圈疯转 , 一个财富神话就此诞生,令北上广格子间里那些还在焦虑打拼的 " 中产 " 人生艳羡不已。

对于被摩拜长期可能的债务问题折磨许久的胡玮炜的来说,内心一定是庆幸的:好险,末班车票也是车票,好歹上岸了。

胡玮炜到底有没有套现 15 亿?当吃瓜群众忙着关心这条八卦时,大部分人还没有注意到共享单车的泡沫已经开始破裂了。

就差一步,摩拜就可能沦为今天的小黄车的处境。虽然后面又经过数轮易主,但如今的小黄车在腾讯和美团的麾下,呈现出了另一派 " 佛系运营 " 的态势,不求规模第一,但求稳定运营,至少比 ofo 多了一股喘息之机。

盈利反思

当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最终活下来的为什么是美团。因为王兴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团购行业的烧钱扩张特征后,断言这样的烧钱速度不可能持续,美团的策略是在死命咬住前三名的同时,练好内功争取盈利,最终,依靠 " 广积粮,缓称王 " 的策略挑翻了抢跑上市的窝窝团和其他一众玩家,成为了死人堆里站着的唯一玩家。

某种程度上,共享单车和空气币的本质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资本之间的击鼓传花的游戏,并且,每一名入局者开始都不相信自己是那个最后接盘的傻子;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无法为项目的盈利自洽,只能靠后进的资本续命。

近几年诞生的明星消费类互联网公司,就像前面说的,创业者似乎有一种莫名的自信,永远相信 " 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创造的。" 补贴开始盛行,烧钱变成通用的竞争手段,融资变成企业唯一的输血来源,这样的公司无论能推出多高的估值,但最终等待它们的,必然是迎来价值的回归。

进入 2018 年,蒙眼狂奔的创业时代真的结束了。

朱啸虎套现之后面对媒体说出了一句有落井下石之嫌的大实话:烧钱起来的都是伪需求,以后不会再投这样的项目。这句打脸的金句几乎扫翻了自己过去所有的明星案例。简直和李笑来的录音异曲同工,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独角兽捕手名副其实。

聪明人,都是离场之后才会说实话的。

而对于留在场上的 ofo 来说,作为一家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企业,从击鼓传花的鼓声停止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躺在资本的刀俎之上了。

来源:钛媒体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