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点击与争议话题齐飞?综艺“流量崇拜”该刹车了水煮娱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收视点击与争议话题齐飞的综艺节目霸占着观众的视野。模式涉嫌抄袭、启用劣迹艺人、掀起网络骂战……各种负面新闻几乎每周都在“滚动播出”。有些制作方、平台却不以为耻,甚至有意无意地利用“负面”来制造话题,炒热度,拉流量,对流量的“崇拜”几近疯狂。
电视或网络综艺节目,一味在追逐流量的路上狂飙,而漠视内容品质和社会责任,无异于“自杀式营销”。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教授表示:“在节目中设置一定的悬念、戏剧冲突无可厚非,但企图靠‘撕一撕’‘炒一炒’增加热度是把‘双刃剑’。”缺乏对内容品质的追求和高尚精神的引领,所取得的注意力经济和传播效应都只是一时,最终将会被观众抛弃。
创想很美好,却要靠丑闻、争议来传播
在这场“流量崇拜”中,一些地方卫视的综艺节目未能守住底线。有宣称要“让圈内的年轻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演员的使命”。为此,邀请演艺界资深实力派演员担任导师,与青年演员同场比拼切磋,以片段形式重现一些影视经典、口碑之作。构想很美好,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节目第一期,两位导师扔鞋掐架的视频成了热点;随后是部分青年演员令人尴尬的表演,被网友调侃为演技的“大型车祸现场”;而更出现了未能晋级的演员公开批评节目“恶意剪辑、黑幕操作”,让节目甚至卫视品牌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一些网络综艺甚至为低俗、恶俗内容提供了滋生土壤。一档表现“嘻哈”的综艺从诞生之初就争议不断,先是节目模式被指涉嫌抄袭韩国综艺,进而是选手打着“嘻哈”的旗号从台上“Diss(攻击)”到台下。
专家指出,综艺节目在模式、题材上不断创新突破,必须把握好“真”和“秀”的度。如果为了流量热度而放任自流,就会与节目立意南辕北辙,更违背了文艺节目用来展示艺术本体、弘扬美好精神的初衷。
“流量崇拜”说到底是“资本崇拜”
有个别综艺节目一味追求媚俗、恶俗,刻意制造戏剧冲突甚至狗血剧情,造成的负面影响透过社交媒体放大,已令公众产生厌烦。
“流量崇拜”的驱使下,不少综艺节目将这一大众文艺样式的教化和审美功能弱化乃至丢弃了。
秉持着“周周有话题,天天有爆点”,有的制作方生生把综艺节目做成了“每周一播的狗血连续剧”。相比于在内容上用心耗力,制作方似乎更愿意在宣传推广豪赌一把。为了炒作热点,某网络综艺热门节目90%的宣推费用在节目预热和前两期就已用完。
“流量崇拜”说到底是“资本崇拜”,制造冲突、话题,被有的综艺制作方看作是成本低、效率高的运营推广方式,企图快速堆高综艺的“商业价值”。据悉,某档网络综艺总决赛的中插广告就高达三千万元,而冠名费更是高达1.2亿元。如此天价,仍有广告商趋之若鹜,不加甄别地启用“综艺明星”。娱乐圈的相关产业、平台也纷纷入局,在这场“流量狂飙”中你追我赶。有网友将热播节目中的选手、嘉宾“资源”盘点了一遍:从时尚杂志到综艺通告,从影视发布到广告参演,一样也不落下,曝光率、身价呈几何倍数增长。
可惜这样的商业价值不过是泡沫。过去几档照搬他国综艺、恶意爆炒明星冲突话题的节目关注骤减,已是前车之鉴。依靠满足观众猎奇、窥私心理走红,一旦新鲜感过去,节目便会后继乏力,迅速被遗忘。
来源:文汇报 作者:黄启哲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