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会堵在哪条路上?观点
文 | 玛尼先生(微信:Mr-Marnyi)
滴滴打车再见?放弃快车业务?柳青离开滴滴?这几天,一连串关于滴滴的烟雾弹此起彼伏,在9月9号活动之前先搞了一场漂亮的营销,赚足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只不过,任何声势浩大的活动都要警惕八个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品牌升级还是业务升级?不用等到9月9号真相大白,滴滴快递总裁柳青已事先揭开帷幕一角。
9月7日,新网商峰会,柳青公开表示: 9月9日是滴滴三周年的生日,滴滴不会放弃快车业务,滴滴打车的品牌已无法承载公司现在的业务,将进行升级。“再见滴滴打车”并不是说要停止出租车或快车业务,新品牌将继续承载滴滴快车、专车、巴士、代驾等全线业务。
前几天,细心的媒体朋友已经通过域名、商标调查,推测出此次滴滴打车品牌,极有可能升级为“滴滴出行”,这一猜想也在今天早上得到滴滴官方证实。从打车App“升维”为出行解决方案专家,这是资本喜欢听的故事,也符合柳青的背景基因。但是品牌升级之后,业务升级是否能跟上?滴滴出行可能会堵在哪条路上?
一、堵在“B2政府”的路上
之所以被传要放弃部分业务,是因为滴滴近期又被“请喝茶”。
就在上周,深圳市交委客运管理局联合深圳市公安局公交分局等单位部门约谈了滴滴打车、优步深圳、易到用车3家专车平台企业,围绕私家车从事专车服务进行通告。
通告内容显示,私家车加入互联网平台参与营运,实质上是以赢利为目的、为非特定对象提供运输服务的非法营运行为,属违法经营行为。这一通告从法律角度限制了滴滴打车的业务方向,所以,传言称滴滴公司在业务上进行调整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从成立至今,滴滴和政府的博弈就从未终止。衣食住行四大板块中,“行”这一块应该算是政府监管程度与参与程度最高的一块,因此也决定了滴滴不仅是B2C的业务,还需要解决好B2政府的问题。但是就从近阶段的事件来看,这一块的关系现在仍未得到充分解决,对于滴滴未来发展而言,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一直存在。
二、堵在“用户体验”的路上
资本喜欢商业模式,可用户只关注你的产品体验。
作为滴滴快车的一名资深用户,深深觉得一家估值百亿的互联网公司,产品技术配不上身份,典型莫过于近距离定位。
不知道有多少人向我一样,在叫车成功后,要和司机反复沟通上车地点,碰到不熟路的司机,往往要一二十分钟的“探路”才能上车。同样,在抵达目的地时,如果你和司机都不认路,仅靠滴滴提供的导航,偏个几百米也是常事。比起经常一起撕逼的那个“歪果仁”,在近距离导航的体验上确实差了不少。
车身环境与服务的体验暂且不论,用户出行,整个体验过程无非三个环节:顺利上车,顺利行驶,顺利到达。但是近距离导航定位如果无法解决“最后一百米”的痛点,在顺利上车与顺利到达两个环节都受到了重大影响。况且,快车司机多是非专业驾驶,对于城市路况不能做到完全掌控,如果近距离导航定位无法解决,对于司机的接人与到达同样造成了不好的体验。
三、堵在“烧钱”的路上
在中国,创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借此迅速打开市场,是一件讨巧的事。仅靠商业模式,竞争壁垒偏低,只有拼速度、抢市场、夺用户,这一切都怎么来呢?烧钱!最典型的莫过于团购。
当一家团购企业出现后,跟随者如雨后春笋,百团大战背后是“烧钱大战”,拼的是资本能力。结果到了最后,团购平台就沦落为绑架商家利益,通过商家的优惠折扣为平台吸引流量,而用户也成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非理性用户。
从滴滴、快的大战争夺出租车市场,到滴滴、Uber大战争夺私家车市场,滴滴最主要也是最有利的武器莫过于“补贴”,补贴用户,补贴司机,通过资本的供血来转化为平台上源源不断的流量与持续不断的活跃度。当补贴力度从出租车转移到专车,再转移到快车,我本人也经历了从出租车到专车再到快车的用户习惯转移。
“哪种补贴高就用那种”,靠钱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是伪用户习惯,忠诚性和粘性都有待考量。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因停止或者减少补贴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消费心理落差,更是对品牌和用户产生了双向损伤。
当钱烧完之后,如何继续维系老用户的活跃度,如何吸引新用户,这个是滴滴出行需要突破的战略瓶颈。
四、堵在“优化出行”的路上
“现在,衣食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出门仍是最大痛点之一。”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出行问题难上加难,“破局之道,就是移动互联网模式和共享经济。”柳青说,“我们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解决资源运力的效率问题。”
可事实上,滴滴是为交通减压还是添堵呢?
柳青通过一张图表,透露了滴滴快的目前的业务量:出租车300万订单/天,专车(包括快车)400万订单/天,顺风车60万订单/天。共享经济的核心就是盘活社会存量资源,放到打车市场来说,就是让那些平时跑空车、在车库睡大觉的车都充分利用起来。那么,问题来了,滴滴专车每天400万的订单量,得为交通增加了多少运载负荷?
西方世界地广人稀,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因此把全国的空车都从车库拽出来跑到路上,都不会出现帝都的壮烈景象。可是中国就不一样来了,政府大力修缮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就是恨不得大家都多乘坐、少开车,缓解交通压力。这下可好,滴滴通过共享经济一下整出来不少平时“宅车库”的车,这不仅没有缓解交通压力,反而为祖国添堵,而这个原因也成为政府与滴滴博弈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风物长宜放眼量”,滴滴的出现可以倒逼中国营运车辆改革,相信故事的最后会是美好的结局。可目前滴滴是如何优化出行?在没有看到滴滴起码做到通过大数据为司机智能提供通畅快捷的路线选择之前,我是不相信这么美好的愿望。
玛尼先生,水瓶座,非典型金沙手机网投app 记者,这里是我的专栏。转载请务必备注作者以及微信 ID (Mr-Marnyi)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