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学新闻的人,第一份工作到底是去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观点

腾讯大家 / 魏武挥 / 2015-04-15 13:19
最近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新闻传播界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标题实在太针锋相对了。中青报的曹林的文章标题是:《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仟言万语的霍仟的文章标题是...

【一】

最近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新闻传播界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标题实在太针锋相对了。

中青报的曹林的文章标题是:《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仟言万语的霍仟的文章标题是:《为什么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

那到底该不该去呢?

【二】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啥是新媒体?

无论是曹文还是霍文,都在说传统媒体啦新媒体啦,但独独就是没人说,到底啥是新媒体。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不是新媒体,没疑问。至少曹文霍文,都认同。

但请问:门户算不算新媒体?

个人也好组织也好,用wordrpess搭建个自家的网站,算不算新媒体?

我再问得狠一点:微信公众帐号,算不算新媒体?

我的看法是:都不是新媒体。

门户就不用说了,很多人都已经把它归为传统媒体了。网易自家都成立新媒体事业部了。

微信公号也不算新媒体?

是的。整个公号平台是新媒体平台,但单独的号,尤指订阅号,根本不算新媒体。

不就是写篇东西,往上一发,然后订户们在那里看。

商业模式是:有时候底下贴个膏药广告,有时候写篇软文。

请问,和传统媒体,有啥子区别?

别以为开了个微信公号就叫新媒体,好吗?

【三】

所以,曹文和霍文,针锋相对的,其实不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而是传统媒体网络媒体。

我觉得标题应该是:新闻学子该不该第一份工作去网络媒体。

如果是网络媒体的话,曹文是很偏颇的。

现在的网络媒体,同样可以做出很有水准的东西出来。比如腾讯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棱镜——这个栏目的水准,我看比九成的传统媒体都好。比如霍文里也提到的《搜狐内部编辑手册》,要求还是很高的。比如财新网的数据可视化。请注意,这是财新集团的网络媒体部分,而且可视化,传统媒体压根表现不出来。

网络媒体就是轻浮,就是标题党,就是飘在天上,这种认知,是非常狭隘的。

故而,作为一个新闻学子,真的想做个什么厚重的内容,有点深刻的内容,网络媒体不见得有多差。

哦,对了,找个补,微信公号也可以做出来深刻的厚重的内容来的。

【四】

现在来看看曹文吐槽的那段文本:

“标题党思维,段子手习惯,抄来抄去,绞尽脑汁迎合低级趣味寻找情色点……”

而霍文则转移了话题,在论及90后时,说他们原住民,更贴近网民。但无法否认的事情是:90后相对前辈们,到底经验弱了一些,在做重大报道时,总体上以辅助性工作为主(我并没有说没有个别案例)。

这个辅助性工作是什么?曹文的那段文本又在说什么呢?

这就是:内容运营。

这不是内容生产本身——虽然似乎也在生产什么东西,比如起个标题啥的——但其实,是在做内容运营。

这是一个全新的工种,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里,是不重要的,甚至压根不需要做的。

【五】

在古老的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是内容渠道合一。

生产出来的内容,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推广,受众们自然会看。

这个古老的前互联网时代的重大特点是:在信息市场上,信息供小于求。

供给方比较牛,自然不用弯下身来推销自己。

信息供给方们,也就是传统媒体们,每年在推广的时候,主要是年底做征订的时候。

只要这个工作完成,后续的内容触达受众,是不用太操心的。

于是,采编人员才能高高在上地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套。

在传统媒体里的层级里,采编看不起做经营的,更看不起做发行的。

一个记者证就说明问题了:记者证得大学毕业,属于干部编制。发行?初中大概就可以了吧。

【六】

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信息一下子爆炸出来,尤其是web2.0之后,是个人都在那里生产信息。当然供大于求。

供大于求了之后,供给方一定要弯下身来了,因为它需要推销自己。不推销自己,就没人看你。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商业公司做推销自己的事的,有广告,有公关,有商务拓展,反正职位种类很多,但都是推销自己。

内容呢?内容一样要做推销,在内容领域里,就叫“运营”。

老有人问我,啥叫网站运营啊?

我的回答是:大部分是在做对内容这个商品的推销工作。

内容运营人员,就是内容的市场推销人员。

做推销的,能不标题党吗?能不段子党吗?agency也好,甲方也好,做营销岗的,哪个不天天在想这个?

所谓Slogan,那就是标题党啊,亲!

【七】

正是因为长久以来,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向来没有推销内容的思维,所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究竟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曹文,还是霍文,都是一股脑儿混那里说。

对于一个学子来说,还是要看,你究竟愿意去做内容生产呢?还是内容运营?

霍文里提到了知乎。知乎是一个新媒体,它是非常典型的众包式内容生产平台。知乎如果要内容人员,它要的就是内容运营人员。也就是把知乎上用户们生产出来的内容推销出去,获取更大的注意力。

知乎日报,是典型的内容运营产品,不是内容生产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内容运营人员的需求,比如内容生产的,多得多。因为我对新媒体的定义是:用户深度卷入的以数字为主要形式的媒体——单个公众帐号这种东西,用户深度卷入个鬼。

知乎?豆瓣?没用户深度卷入,他们早就歇菜完蛋了。人人网这个新媒体就是这么一落千丈的,用户不卷入了。

但网络媒体一样需要内容生产人员,大到门户,小到公号。他们同样也需要运营人员,同样大到门户,小到公号。只是大的,分得比较细,小的,可能没分那么细,一个员工,可能生产也要做,运营也要做。

我总觉得,内容生产隐隐与新闻学专业有关,而内容运营,隐隐与传播专业有关。毕竟广告公关专业,但凡新传学院有设,都是偏传播的。

【八】

最后一个问题,谈及传统媒体转不转型成功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商业史上,能转型成功的公司,非常少。

媒体是商业组织,所以同样符合这个规律。

但另外要说的事情是,新兴互联网公司,能存活的概率,恐怕不比大型公司转型成功的概率,高多少。

半斤八两,两边都没什么好夸耀自己的。重点还是个人修为。哪里修为更好一些?

还是那句话:看你要什么。你要生产本事得到锻炼呢?还是运营本事(推销)得到锻炼呢?

【八】

友情提示:在供大于求的行业里,推销,远远比生产,重要。

关联阅读:

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

别跟我说传统媒体也有毛病,我说的是“第一份工作选新媒体带来的问题”。传统媒体的病根深蒂固,但对做新闻的人来说,其宝贵财富和资源足够你去汲取了。

我在很多大学的新闻系讲座时,都给过学新闻的孩子们一个忠告,第一份工作一定不要去所谓”新媒体“,而要去传统媒体认真做新闻。

1,到新媒体,只会被当成”人手“,学不到东西,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在认真做新闻中累积经验和闯江湖地位;

2,新媒体还是一个空洞概念,容易滋长和感染虚浮之气,传统媒体严谨很多。

一个叫@Gilbert馬斯凱的网友跟帖说:有看过一些新媒体的招聘广告,必须“九零后”,必须“想法新颖脑洞大开”。人总会老,如果一家单位只强调一时的“新颖想法”而不去积累经验,实践摸索,那被录取的“九零后”过没两年又会被“零零后”取代,这样的工作,不做也罢。

我遇到过几个第一份工作选择了去新媒体的孩子,浑身的“江湖气”。在学校时就作为实习生替人经营微信公号,没去传统媒体实习。虽然短期获得了一些利益,比如分得的收入,一些公号被转到了10万+,主页君的虚荣。但这些算什么“新闻经验值”呢?身上沾染了新媒体的很多毛病:标题党思维,段子手习惯,抄来抄去,绞尽脑汁迎合低级趣味寻找情色点。。。

做学术需要冷板凳,同样,新闻系学生实习和就业,也需要这种“冷板凳意识”。即使刚开始进去没有太多机会,即使开始只是跑会议新闻稿,但坚持做新闻,总会受益。有人说传统媒体难进,现在传统的似乎已经饱和了,但大大小小那么多媒体,努力还是有机会的,不要眼高手低非得挤那几个大城市的几家大媒体。在传统媒体做新闻,虽然受到一些约束。但好处是养成严谨做新闻的习惯,核实信息源,严格把关,推敲措辞,多采访几个人。多数新媒体并无新闻采访资质,也无意于认真做新闻,只是复制、整合和标题党,需要的只是“人手”。在里面混几年,混过了大好青春,混出了一身毛病,淹没了“人才”,也无法混成“人物”。

别跟我说传统媒体也有毛病,我说的是“第一份工作选新媒体带来的问题”。传统媒体的病根深蒂固,但对做新闻的人来说,其宝贵财富和资源足够你去汲取了。

记得我以前发过一条微博,是这样写的:新媒体拯救了大学新闻系,也拯救并抬高了实习生身价。萎缩的传统媒体对人力需求本呈下降趋势,新闻系就业越来越难。但传统媒体在冲击下被迫转型,转型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人,做新媒体尤其耗人耗人手。不少媒体现在大量招实习生,抢能玩新媒体的实习生。过去是实习求媒体,现在不少媒体是求实习生。――有人说,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是不是当“人手”?虽然也是如此,但传统媒体转型中多是跑新闻多年的资深记者管着带着新媒体,跟着这样的记者,也会学到很多。比如本报负责官微运营的叶铁桥,就是资深记者,做过很多影响巨大的报道,媒体新人跟着他做新媒体,能汲取到不少新闻从业经验:)在传统媒体的业务氛围中也能“熏”出来。

昨天还发了另一条微博:提醒防范假性因果的标题党诱惑

看一条新闻说:司机高速摆剪刀手调戏监控被扣12分。。。这标题完全是误读读者,实际上不是“摆剪刀手调戏监控被扣12分“,而是”遮挡号牌的违法行为“。想起上周另一条类似的新闻:一游客看风景眼球转动太快致视网膜脱落--我在课堂上分析了,标题中的假性因果误导受众。前几年一条”爬树偷窥女邻居洗澡被判强奸罪“的新闻,就是以这种标题党方式误读公众的。看到一条荒唐的新闻时,首先要想想,是不是某个关键环节被记者屏蔽和省略了。

新闻系学生第一份工作选择新媒体,也许就会累积这样的毛病。

为什么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

最近,我的本科师兄曹林写了一篇《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看完后我觉得有的观点实在不吐不快。和师兄的意见相反,我给学弟学妹们的就业建议大多是:不想去传统媒体就尽量不要去。

我去年毕业的时候,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我一个学新闻的,毕业后到底是该去传统媒体呢还是新媒体呢?最后,我选择了新媒体,到现在工作快一年了,依然觉得我的选择非常正确。

这个话题一般要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本质去谈。传统媒体的大危机目前传统媒体遇到了很大的危机,断崖式的下崩,这个结论不是骇人听闻,从数据可以看出,首先是印刷纸数量的下降,其次是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下降。这些数据都有公开的渠道可查,我们仟言万语上也公布了不少,这里不再啰嗦。1信息分发渠道受到威胁

过去,传统媒体承担两大职责,一个是生产内容,一个是分发内容。互联网诞生后,特别是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得新媒体成了很强势的分发渠道。也就是说,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从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获取信息,现在人们从pc和移动端获取信息。

过去,传统媒体的“二元售卖”商业模式,使得传统媒体主要依靠信息分发这一环节产生商业价值,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渠道上的进击,直接威胁到传统媒体的命根——也就是广告收入。

广告开始逐渐流向新媒体,一些激进的企业甚至放弃了传统媒体上的广告,人家自建渠道,粉丝数比传统媒体还多。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媒体收入大幅下降,使得全球多家知名媒体,例如纽约时报、路透社这样的媒体都在裁员,因为实在养不起那么多人。2信息生产优势被瓦解

传统媒体不仅仅是分发渠道受到了动摇,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也得到了瓦解。过去,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成本很高,使得垄断信息传播权的传统媒体既是内容生产平台,又是内容分发平台,做得风生水起,因为就是那几家在打嘛,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可是,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互联网平等的信息生产分发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举个例子,我创办公号的时候正在传统媒体实习,白天在外采访写稿晚上回来更新公号,当我公号的订阅户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我想在自己公号上做一些独家原创,我照样出去采访回来写稿发在我的公号,没有任何问题。这时候,我心想,当我想什么时候去采访就什么时候去采访,想什么时候去写稿就什么时候去写稿,反正不愁没地方发的时候,我干嘛还要去传统媒体呢?

当一个渠道建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是有能力去做内容生产的。例如,腾讯的评论品牌“今日话题”,在业内也是做得很不错,收获了很大的用户量。

正如我们仟言万语联合创始人、中国青年报刘万永所感慨的:“过去,纸媒是深度报道的重镇,现在已经转移到网媒。以澎湃、腾讯、网易等原创新闻为代表,生产的调查性报道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已经开始超越中国青年报等传统媒体。”

微博用户“@文三娃”曾是南都周刊记者,现在在凤凰网做原创的深度新闻,报道了缅甸内战、中朝边境人民军战士越境枪杀中国村民调查,皆是传统媒体失声的内容。他在微博上感叹:“常年在一线采访,至少注意到几大门户的网站的原创部门,不少年轻记者(很多90后)表现出了专业、严谨的素养,他们在严肃新闻界,已然入列中坚。”

新媒体竞争激烈,发展迅速,借助技术手段不断把信息传播做得更优化。业内常见的案例是腾讯和网易在Html5上的探索,网易的“习奥夜游中南海”的专题,传播面非常广,页面做得很精致,用户可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看新闻。

除了表现形式,新媒体在内容产出的速度和质量上,也到达了传统媒体未能企及的高度。这需要对传统媒体再做一个细化的分析,传统媒体是做什么的呢?传统媒体除了评论,普通的新闻报道其实不是生产内容的,传统媒体只是信息的搬运工,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生产者。

例如,PX项目爆炸了,传统媒体会去采访一堆人,目击者、亲历者、专家等人来谈各自的看法,传统媒体再把这些信息梳理出来,形成自己的报道。

可是,如果目击者、亲历者和专家他们直接在新媒体上发表他们的观点呢? 像微博、微信、豆瓣、简书、知乎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内容分发平台,也是内容生产平台,有时候他们生产的内容会比传统媒体更高效。像前几天PX爆炸,传统媒体都去采访专家对此事的看法,有一个专业人士在知乎上写下了他对此事的看法,知乎很快地推送了出去。传统媒体转型不容乐观

目前大家也都知道,传统媒体经济效益不好,摆在传统媒体人面前有两大难题,一个是裁员压力,一个是待遇老上不去。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能收获多少成就感呢?

现在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在寻求转型,说句实话,不触碰到根本的改革或者转型根本就不会成功,而且,传统媒体也压根不愿意去触碰到根本问题。

如果一个毕业生现在去传统媒体,会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总是做信息的搬运工,实在的技能比较少,干几年想转型了,这时候会发现非常困难。这是由思维决定的,老是在传统媒体里面呆着,处于一个没落的行业里,对于外面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变化缺乏足够的嗅觉,思维僵化,这时候再出去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传统媒体就一定不会犯错吗?

曹林师兄在说新媒体的弊端的时候,强调新媒体标题党或者断章取义。新媒体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互联网诞生了三十多年,在门户网站发展最初的阶段,很多网站会做标题党,吸引流量。

可是,那种粗犷的增长用户方式已经过去了,翻看网上广为流传的《搜狐内部编辑手册》就知道,像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们正逐渐重视内容质量。

新媒体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一味求流量,标题党伤害了用户体验,破坏了用户情感,一时流量上来了,可是对长期发展不利,在新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绝大多数新媒体都会放弃恶意标题党做法。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吸取用户注意力资源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取一个新颖夺目的好标题,吸引到用户,也是一门本事,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不管是新媒体也好,还是传统媒体也好,都有犯错的可能。一味指责新媒体的标题党,就好像传统媒体从来不会发假新闻一样。新媒体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大背景大家也都知道,移动互联网崛起,用户正在向移动端转移,这种历史大趋势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连李克强总理都在两会上提“互联网+”,现在时兴的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这就说明了新媒体依然是一个蓬勃向上、发展飞快、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东西。

因此,这个社会对新媒体的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过去是门户网站这种内容分发平台需求文科新媒体人才,现在是豆瓣、微博、知乎、简书等内容生产平台需要文科新媒体人才,未来所有的O2O项目都会需要新媒体传播人才。

新媒体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让新媒体从业者的收入较高。这使得曹林师兄说尝到新媒体滋味的实习生们获得了“虚荣”。其实,对于真正做过新媒体的人来说,收获很大,金钱的收获只是看得到的收获,几年后,看不到的收获还是会通过金钱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我所认识的新媒体从业者,80后们几乎都在北京买车买房,每年假期出国游玩。而且,据我观察,北漂一族想要在北京买房,基本上互联网行业者居多。

有网友说,很多新媒体招聘人才的时候,喜欢要求90后,这说明他们很浮躁,如果进去了,迟早会被00后所取代。这里也不尽然如此。

为什么新媒体招聘的时候更喜欢要90后呢?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70后是互联网移民,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60后和70后使用互联网大多是被逼的,过去他们生活中没有互联网这种东西,只是时代发展使然,他们必须学并且使用。80后算是主动接受,大多是学生生涯开始接受。

而90后呢,则不一样,90后天然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对于90后来说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自然,玩转微博微信这样的平台,对90后来说,不仅有乐趣,凭借他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也能做得足够好。所以媒体在招聘时更青睐90后。

除此,绝大部分的新媒体公司,70后是大领导,例如,李彦宏马化腾雷军这些人,80后基本上都是中层领导,那么在找基层员工的时候当然是优先招90后呀?

那名网友说,现在招90后,将来肯定会被00后所取代,这样的工作不做也罢。试问哪个行业将来不是会被00后取代呢?新媒体竞争这么激烈,你不努力,你不积累,当然随时会被00后取代了呀?现在也很流行90后CEO,不努力没进步的80后跑去给90后打工的也不少,尽管如此,像马化腾雷军这样优秀的70后,照样领导者一大堆90后呀?根据兴趣做你所适合的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传统媒体处于没落趋势,目前传统媒体产能过剩,将来会死一大批,毕业生挑选去传统媒体,如果没挑好,随时会有裁员危险。对于现在的新闻学子来说,传统媒体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而新媒体处于欣欣向荣的向上发展时期,未来还有多种可能,等着年富力强热爱互联网的毕业生们去探索。

这个世界有无限可能,根据你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去选择你所喜欢的或你所适合的。虽然传统媒体在没落,但是毕竟这个社会需要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专业的媒体还是会存在,例如像新京报即时新闻团队这样的组织还是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你如果真的很有新闻理想,愿意一辈子都干这个,完全可以去专业媒体,不必理会外界的传闻和质疑,踏踏实实做下来,等这个黑暗的过渡时期过去了,光明就会到来。

如果你没有那么强烈的新闻理想,对做新闻的热情不是很高,对传播这件事情更有兴趣的话,那么,come on baby,你能做的好玩的事情可多了,新媒体欢迎你!

作者简介霍仟,仟言万语联合创始人,移动互联网从业者。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