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到用车卖身Uber 抱团能否取暖?自媒体
如无意外,易到用车卖身Uber的传闻会在马上成为现实。在滴滴与快的合并后,互联网租车市场再次迎来变局。坦白说,易到用车卖身Uber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快的和滴滴巨头合并迫使两家合并以抱团取暖式。其实,易到用车与Uber的策略,与当年爱奇艺和PPS在优酷土豆合并后联姻类似。
事实证明,爱奇艺和PPS联姻并没有起到抱团取暖的效果,更没有撼动优酷土豆独大的市场格局。那么,在互联网租车市场,易到用车投身Uber(很多媒体都用合并这个词,其实按照Uber和易到的体量,显然说不上是一个对等的融合,如果一定要说,吞并可能比较合适),是否会重蹈爱奇艺和PPS联姻的覆辙呢?
就现状来看,在国内互联网租车市场中,易到用车和Uber都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角色(当然很多北京的媒体朋友会觉得这句话不对,但说真的那是你们自以为的,就像很多三线城市从来不觉得京东快递快一样)。
随着滴滴与快的的合并,易到用车显然的结果是逐渐被边缘化(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们撕下脸皮举报滴滴快的合并涉嫌垄断的原因,急呀),继续独立发展会更艰难,而且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消失了,就像2012年初,北京市场上最火的摇摇招车很快就销声匿迹一样。在这样一个格局下,易到用车与Uber合并,更像是为了生存的必然之举。
此外,政策的监管也让易到用车感受到了租车市场越来越强的寒意。众所周知,易到用车是互联网租车“轻模式”的倡导者,没有一辆车,没有一位司机的模式,让易到用车在早期超越了尚未发力的神州租车。说白了,易到用车是利用租赁车和闲置私家车资源,为用户提供租车服务。但租赁车供给始终是有限的,这也是易到与海尔联手80亿资金投入,大量买车的原因。当然,最后80亿也只是杯水车薪。
在竞争对手和政策的双面夹击下,易到用车急需一个盟友,Uber无疑是一个最佳(仅存不多)的合作伙伴。而且,Uber也一直在为进入中国市场而努力,最终因政策的约束难以如愿。在模式上,易到用车可谓是Uber的中国定制版,两家在运营模式上的高度相近,为合并扫除了障碍。
唯一的问题是,Uber模式在中国,也是水土不服。而这很有可能让这一场吞并变成高朋的结局。
知乎上的一个热贴,一位产品经理以其亲身经历表示,“我接到的乘客依然是外国人居多,占到总人数的一半多,其他乘客集中在IT、金融两个领域。显然Uber Beijing的团队看上去不那么“性感”,更像是一家IBM那样的僵化外企,而不是一个充满活力、对用户富有感情的创新公司。经常从朝阳转悠到东城,再到西单都没有一单。”
另外一方面,Uber在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曾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困难,由于涉及当地法规、司机政策、安全等问题,Uber一度麻烦缠身。Uber的车辆和司机全部来自社会私家车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而中国法律明令禁止,非营运车辆即私家车从事租车业务,而这是Uber业务的一大常规部分,Uber如果在中国利用“拼车”和“黑车”之间法律界定的“灰色地带”拓展市场,无疑早晚会触碰到监管部门的红线。
两会上,中国交通部部长表示,“永远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领域”。虽然交通部长禁止私家车进入专业的话尚未成为一项政策,但这无疑成为悬在Uber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落下便是灭顶之灾。Uber与易到用车合并后,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政策监管,但两家市场规模太小仍然会成为在市场立足的隐患。
同时,屡有媒体报道反映,称Uber国内对司机把关不严,车辆多为黑车私家车,也不对车龄这些有明确标准,司机报名、培训、资质审核形同虚设,车内无GPS监控,司机乘客安全性难保障,很多乘客在夜间不敢坐,种种现象无疑是给政府和乘客放不下心。所以, 在中国,进入重庆仅三个月后,Uber全面被禁,也给其敲响警钟。
1.金沙手机网投app 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金沙手机网投app 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金沙手机网投app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金沙手机网投app 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金沙手机网投app 编辑修改或补充。